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作者

聂子璐

泗县融媒体中心(泗县广播电视台)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 234300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形式,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与路径。传统媒体面临受众流失与传播转型的双重压力,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通过更具视觉冲击力与互动性的内容吸引公众关注。与此同时,公众对新闻的接收方式也趋向碎片化、快速化和个性化。本文旨在探讨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分析主流媒体的转型实践,总结其传播机制与内容特点,并通过多维度评估其传播效果,从而为新闻传播的内容创新与路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短视频的发展与特点

(一)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机制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B 站等,依靠高度智能化的算法推荐机制进行内容分发,其核心在于“去中心化”和“兴趣导向”。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观看时长、互动行为(点赞、评论、转发)和偏好标签,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送。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输出”的传播模式,使信息传播更具互动性和即时性 [1]。用户无需主动寻找内容,信息便以“流”的形式不断出现,极大提升了新闻的触达率和曝光度。

(二)短视频内容特点

短视频具有“短、快、精”的特性,通常时长在 15 秒至 5 分钟之间,强调信息的高密度呈现和视觉冲击力。这种形式便于在碎片化时间中快速获取资讯,符合现代受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使用习惯。内容方面,短视频新闻多采用图文叠加、快速剪辑、字幕标注、背景音乐等方式,增强情绪感染力和信息可视化程度。其表现形式不仅限于单一镜头,而是多角度、多维度呈现,使新闻传播更生动、直观。

(三)用户行为分析

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行为主要包括浏览、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等,这些行为不仅反映了用户对内容的态度,也影响着平台对内容的推荐力度。研究发现,用户对新闻类短视频的接受度取决于内容的真实性、时效性与可视化程度。年轻用户更倾向于接受节奏快、语言轻松、具有娱乐元素的新闻内容,而中老年用户则关注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类话题。在互动层面,评论区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和参与讨论的重要空间,反映出短视频平台日益成为网络舆论场的组成部分。

三、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一)主流媒体对短视频的运用现状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主流新闻媒体积极布局这一新兴传播渠道,以适应受众传播习惯的转变。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在抖音、快手、B 站等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通过发布新闻快报、突发事件报道、人物专访等内容,实现新闻的广泛触达。这些媒体在内容生产中保持新闻专业性,同时也积极尝试用更贴近网络语言的方式与年轻受众沟通。例如,人民日报通过短视频形式科普时政政策,结合热点话题,以轻松表达增强传播效果。

(二)短视频新闻的类型

短视频新闻内容类型丰富,主要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快讯类,多为突发事件、时政新闻的即时播报,强调时效性与现场感;二是解读类,针对政策、社会热点等进行深入剖析,往往配合图表、字幕和动画提高信息清晰度;三是纪实类,包括人物专访、现场记录、街访等,注重真实性与情感表达;四是评论类,由新闻从业者或意见领袖进行简短、有观点的时事点评,适合吸引用户互动与讨论。这些类型的组合,使短视频不仅能满足用户获取新闻的基本需求,也兼顾娱乐性、可视性与传播力,实现新闻功能的多维拓展。

(三)制作与传播策略

短视频新闻的制作不仅要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新闻性,还需在形式与技术上提升吸引力。在制作方面,短视频通常采用快速剪辑、字幕叠加、动效引导等方式,强化视觉冲击,适应用户快速浏览的节奏。同时,合理控制视频时长(如 60 秒以内的爆款内容),提高完播率。在传播策略上,主流媒体通常借助平台算法推荐机制,通过精心设置标题、关键词标签、热门话题话题标签(如 # 突发事件、# 每日热搜)来提升内容的可见度 [2]。同时,一些媒体还通过直播 + 短视频联动、UGC 互动、用户评论精选等方式增强平台粘性与用户参与,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

四、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评估

(一)评估维度

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传播广度、受众参与度和舆论影响力三个方面。传播广度主要指视频的播放量、曝光量以及传播路径,反映了内容覆盖受众的规模。受众参与度则体现在点赞、评论、转发、收藏等用户行为上,能够体现受众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和互动意愿。舆论影响力则更侧重内容是否引发话题讨论、引导社会情绪或推动事件进展。例如,一个关于突发事件的短视频不仅播放量高,更在评论区形成广泛共鸣,甚至被其他媒体引用或扩展报道,这就体现了其深层传播力。

(二)数据分析方法

评估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离不开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两种途径。量化分析主要依托平台后台数据(如抖音数据看板、快手指数、B 站 UP 主后台等),通过统计播放量、完播率、互动数据、用户画像(年龄、地域、性别)等指标,对内容传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还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评论内容进行情感倾向分析,识别舆情走向与观众态度[3]。质性分析方面,则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等方法,深入了解用户对短视频新闻的认知理解、情绪反馈与信任感等非结构化信息。

(三)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较为复杂,既包括内容本身的质量,也涉及平台机制、受众特征等外部变量。首先,内容的真实性、时效性和视觉表现力直接决定其传播潜力。一条制作精良、主题明确且情绪有共鸣的短视频更容易激发用户分享意愿。其次,平台推荐算法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机制。内容是否能被推送到核心用户群体,取决于平台对内容标签、互动热度和完播率等指标的综合判断。此外,受众的年龄、兴趣、媒介素养等也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例如,年轻用户倾向于接受娱乐化表达,而中老年用户更关注社会事件和民生话题。最后,社会热点事件与传播时机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放大或抑制作用,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抢占“第一时间”发布权往往决定了信息能否成为爆款。

五、结论

短视频作为一种高度融合技术、媒介与内容的新兴传播形式,已在新闻传播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其凭借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内容形式灵活等特点,有效提升了新闻信息的覆盖率与公众参与度。研究表明,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内容质量、平台算法、用户偏好与传播时机等。未来新闻机构应在保障新闻真实性与专业性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表达形式,优化内容策划策略,以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持续优化与媒体影响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 吴裕鹏 . 电视新闻媒体报道中短视频的应用策略探析 [J]. 传播力研究 ,2023,7(26):4-6.

[2] 毛 学 文 . 依 托 短 视 频 平 台 提 升 新 闻 传 播 效 果 [J]. 记 者 摇篮 ,2023(10):84-86.

[3] 王新林 . 电视新闻报道中短视频应用策略探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2,13(15):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