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指导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研究
符美敏
扬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引言
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不仅承担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任务,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责任。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问题,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学困生”群体。近年来,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多样化和自主化的学习方式1。个性化指导由此逐渐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第一章 个性化指导的理论基础
一、个性化指导的概念界定
个性化指导(personalized instruction)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与认知水平,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全面发展 2。它与传统统一化教学相比,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差异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必要支持,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3。这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认知建构。在语文教学中,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点,更需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引发思考的文本与问题情境,引导他们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进行联系,从而生成独特的理解与表达。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与情境性,因而个性化指导在实施过程中,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意义共建”。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实现与个体价值的尊重4。这一理念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了人文关怀的基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与陪伴者。在语文教学中,这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兴趣、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和理解视角,人本主义理念提醒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性,并给予肯定和引导。
四、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并非单一结构,而是由语言、逻辑、音乐、空间、肢体、自然、人际、自我认知等多种智能共同构成5。这一理论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时,应当关注学生智能结构的差异,因势利导地发挥其优势。在语文学习中,语言智能固然是核心,但音乐智能可通过诗歌吟诵得到发挥,空间智能可在思维导图或戏剧表演中展现,肢体智能则能在演讲和表演中得到锻炼。
第二章 个性化指导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语文既是沟通工具,又是文化载体。学习过程既涉及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涉及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养成。这种双重性决定了个性化指导的重要性。作为沟通工具,语文学习承载着学生日常交际与学术表达的基本功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升;而作为文化载体,语文又是民族精神与人文传统的重要传递渠道,其教学不仅在于字词句篇的理解与表达,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审美鉴赏力。
二、学生差异的表现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差异是普遍而复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和逻辑结构,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引导才能形成整体理解。其次,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够在写作和口头表达中自如运用语言,展现较强的逻辑性与创造力,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在词句运用、结构组织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困难。再次,审美兴趣与文化认同感差异明显。
三、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6。这四个维度不仅涵盖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还指明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得体地表达思想,这需要在个性化指导下进行多层次的语言实践;思维发展与提升强调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通过差异化提问和个性化探究任务,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深化;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学生的文学体验和创造性表达,教师在个性化指导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阅读与写作平台,激发他们的审美潜能;文化传承与理解则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形成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
第三章 个性化指导的实施路径
一、差异化教学设计
教师在备课时可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和写作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例如,对于同一篇课文,可设置基础理解题和深度思考题,以适应不同学生。基础理解题主要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如字词解释、段落大意、文章主旨等,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建立自信;深度思考题则要求学生从作者意图、写作手法、文化背景或现实意义等角度进行探究,既能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激发他们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
二、分层与分级任务
通过布置不同层级的作业或任务,既能够保证学生对学习基础的掌握,又能够在此基础上激励他们进行拓展与探索。分层任务的设计强调“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学习轨迹上获得积极体验与成就感。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任务应当聚焦于核心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以帮助他们夯实语文学习的根基;而对于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则可以提供开放性、探究性更强的任务,引导其在更高层次上建构知识。
三、学习共同体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典型的个性化指导方式,强调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实现知识共享与意义建构。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还能够在对话中实现观点的碰撞与思维的深化。与单一的个体学习相比,合作学习能够让不同层次、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在共同任务中发挥所长,形成优势互补。例如,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多角度进行探讨,进而生成多元化的理解。
结语
个性化指导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既有坚实的学理支撑,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自主发展的价值。本文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阐明了个性化指导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语文学科的双重性及学生学习差异的现实情况,并探讨了课堂实践中差异化设计、分层任务、合作学习、多元评价和信息化平台支持等策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Bloom,B.S. Learning for Mastery: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Evaluation Comment, 1968.
[3] Jonassen, D.H.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onthe Web: Engaging Students in Meaningful Learning. EducationalTechnology,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