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戏剧《日出》的社会悲剧分析
魏玉洁 董成庆 王芯婷 阮景泽 张超逸 张庆云
淮北理工学院 淮北市 235000
《日出》作为曹禺的经典戏剧作品,诞生与中国最黑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因此剧中人物的悲剧并非是浅层次的情感悲剧,更是通过女性的经济与精神堕落来反映社会悲剧。在《日出》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存在的两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分别是以金钱为核心的社会形态下的贫富矛盾以及价值失衡,可以说这两大问题是中国二十世纪前半页的主要生活图景。但是曹禺也用剧作的名字“日出”来在冰冷的创作主题之外增加一份希望,象征着旧社会必然消失,这些社会问题会被光明的前景所取代。
一、贫富群体间的阶级矛盾
在西方现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下,曹禺置身的中国社会已经面对重重矛盾,而阶级矛盾正是其一。《日出》展示了当时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以及以金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富人阶层与劳苦大众之间的经济联系,把时代的不公和黑暗展示出来。富人不分昼夜的挥霍无度,而穷人则食不果腹饱受苦难折磨。在《日出》中,把穷人的活命钱拿过来给富人消遣娱乐正是典型体现,为何再现出这一社会现实,曹禺塑造了一系列代表两个阶层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小翠形象便是贫苦大众的代表,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被黑三等人强迫卖淫。她苦苦挣扎渴望自由,却无法脱离命运的苦海。她希望有人能在黑暗中伸一把手,于是她一出场就躲在陈白露的豪华房间里,希望陈白露能救他一命。陈白露在小东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幸命运的影子,决定帮一次。在潘月亭的帮助下,小东西暂逃一劫,然而在第三幕中,她最终难逃魔爪再次被卖到下等妓院。小东西被强迫接客,最终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受辱下选择自杀。她努力过,抗争过,可最终没有等来日出的光明,死亡对她而言反是一种解脱。与小东西命运截然相反的是顾八奶奶、胡四、张乔治等庸俗者的“有余”群体。这些人手握巨额的财富却为富不仁,他们过着极尽奢靡的生活,行动昼夜颠倒,他们尽情享乐却感到不到愉悦,身体麻木精神空虚。在日出中,展示的不仅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迫害,同时也揭示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对劳动群体的剥削,为劳苦大众鸣不平的同时,遭遇也在号召新社会的来临。
二、金钱牢笼中堕落的困兽
在《日出》中,除了看到富人群体对穷人的剥削和压迫,也能看到上流社会的堕落和空虚。他们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迷失自己,生活堕落,精神腐朽,在物欲的陷阱中难以自拔,主要体现在陈白露的身上。面对金钱社会的腐蚀,陈白露从最初的美好的女青年变为欲望的奴隶,成为富人阶层的玩偶。陈白露凭借顾八奶奶、胡四等“上流人物”的地位和财富,全无进步思想,也不关心国家命运,彻夜的跳舞和麻将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但是陈白露相比于其他富人阶层,她的心中还残存一丝善良,她还有些许梦想,还对爱情有期待。但她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面对重重的诱惑,最终也只是一只欲望和金钱的困兽。她厌倦平庸无趣的生活,面对金丝雀般的被包养生活,她固然也产生过间歇性的厌倦,但是最终都会在物欲面前选择妥协。她已经喜欢上上等人的生活,由奢入俭的结局是她所不能承受的。陈白露最终在极度的矛盾中选择结束生命,而她的人生悲剧本质上讲是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幕时代悲剧。
三、人性阳光在黑暗社会中滋长
但是作为一名进步作家,曹禺创造《日出》的目的并非让社会陷入绝望,恰恰他也在为光明的社会探索出路,因此在这部戏剧中,他也花费笔墨来塑造一些进步形象。曹禺既展示了激烈的社会矛盾与人物悲剧,也塑造一些面对苦难奋发向上的勇士。在他们的深深,能够看到日出的希望,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光明的未来。曹禺在创作中,关照现实也反映人性。而《日出》也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如李石清、潘月亭对无产阶级的剥削,金八、黑三等“黑暗”社会的“阎王”“小鬼”对底层人民的虐待。但曹禺在展现阴暗人性的同时 , 突出展现了“黑暗”社会中所具有“日出”特征的阳光人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陈白露、方达生和翠喜对小东西的三次救助上。在黑暗的夜晚 , 陈白露看到小东西无处藏身的可怜情景, 感触良多,对小东西第一次施以援手。陈白露面对方达生,展示了她世俗、矛盾的一面,但是当她面对小东西时却无比的真诚。陈白露对小东西的遭遇感同身受 , 在“金丝笼”中的生活并没有让她完全丧失健康的人性
剧作总的方达生尤其被曹禺赋予深远的象征意义,在这个人物身上,能够看到自由、平等、博爱、仁慈的至善精神,在他身上能够看到曹禺这样的知识分子所具备的人道主义精神。在陈白露救下小东西之后,方达生尽心尽力的照顾这个苦命的孩子,让小东西第二次得到救助。小东西失踪后,方达生拼尽全力寻找,在他眼里,金钱社会以及黑暗现实都不能让他屈服,他拯救小东西的行为就是日出的一道光。
《日出》是曹禺广为人知的一部戏剧,该剧充分彰显作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贫苦大众的同情。曹禺在剧作中,高度关注人性,关心人在社会的生存困境。重视揭露激烈的社会矛盾以及其引发的社会悲剧,悲剧人物轮番登场,不管富人阶层还是穷人,都在黑暗的现实中挣扎折磨。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人们的价值失衡,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富人对穷人的剥削普发。但是曹禺也在积极的探索社会的出路,对美好的未来进行想象。他认为人性之善正是一股有力的推动力量。阴暗的人性让人置身悲剧,但温暖的人性却能冲破黑暗,迎接日出后的黎明,真正能够带领中国社会步入到健康积极的现代化进程中。可以说《日出》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弊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但是也对社会的出路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1] 崔云伟 , 王金 .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曹禺戏剧主题研究——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为中心 [J]. 中国文学研究 ,2023,(03):153-160.
[2] 滕爱民 .“雷雨”过后 ,“日出”于“原野”——曹禺“生命三部曲”比较荐读 [J]. 读写月报 ,2022,(25):23-32.
[3] 齐慧遴 . 从“小东西”人物形象管窥歌剧《日出》蕴含之人文精神 [D].福建师范大学 ,2022.
[4] 闫伟 . 现实题材电视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探析 [J]. 新闻前哨 ,2022,(07):75-76.
[5] 钟超婷, 张均. 论《日出》中陈白露的原型蜕变[J]. 文学教育
[6] 黄婷婷 . 曹禺笔下的小人物研究 [D]. 广州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