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温室蔬菜栽培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作者

赵金金

辽宁省葫芦岛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和品质要求日益增加。温室蔬菜栽培通过人工调控环境,实现蔬菜的周年生产与供应,有效缓解了蔬菜季节性短缺问题。然而,温室相对封闭的环境,为病虫害的滋生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病虫害已成为制约温室蔬菜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一旦防治不当,不仅会造成蔬菜减产、品质下降,还可能影响消费者健康。因此,深入研究温室蔬菜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保障蔬菜安全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温室蔬菜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原因

(一)常见病害种类及症状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是温室蔬菜常见病害。霜霉病多发于黄瓜、茄子等,发病初期叶片正面现淡黄色病斑,背面生白色霉层,后期叶片枯黄卷曲甚至枯死,黄瓜染病严重时减产 30%-50% 。白粉病主要侵害番茄等,发病时植株表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后变灰白,致叶片枯黄、植株衰弱,影响果实品质。灰霉病常见于草莓等,从残花败叶侵染,病斑水渍状,扩展后长灰色霉层,果实腐烂,给草莓种植带来重大损失。

(二)常见虫害种类及危害

蚜虫、白粉虱和斑潜蝇是温室蔬菜的常见虫害。蚜虫体型微小却繁殖迅猛,凭借刺吸式口器吸食蔬菜汁液,致使叶片发黄卷曲,还会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等,加重危害,如甘蓝受蚜虫侵袭后品质产量双降。白粉虱成虫与若虫群聚叶背吸食汁液,造成叶片褪绿枯死,其分泌的蜜露引发煤污病,污染番茄叶片与果实,降低商品价值。斑潜蝇幼虫潜入叶肉取食,形成白色虫道,破坏叶片组织,在菜豆种植中,常导致叶片早衰,影响豆荚生长发育。

(三)病虫害发生原因

温室蔬菜病虫害频发,主要源于三大因素。温室自身相对封闭,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滋生,温暖干燥则适合蚜虫、白粉虱繁殖,且过密的种植布局进一步恶化通风透光条件,加剧病虫害蔓延。种苗检疫缺失也是关键,带病带虫的种苗一旦定植,如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种苗,易引发大面积病害。此外,栽培管理漏洞多,偏施氮肥致植株抗性弱,不当灌溉推高湿度,病残体清理不及时更成病虫害温床,共同威胁温室蔬菜生产。

二、温室蔬菜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技术

1. 选用抗病虫品种

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蔬菜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基础。例如,种植抗霜霉病的黄瓜品种“津优 35 号”,抗白粉病的番茄品种“粉贝娜”等,可显著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在引种时,要从正规渠道购买种子,并进行试种,确保品种的适应性和抗病虫性。

2. 合理轮作倒茬

合理轮作能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虫卵的积累。如瓜类蔬菜与非瓜类蔬菜轮作,可降低瓜类枯萎病、霜霉病的发生;茄果类蔬菜与叶菜类蔬菜轮作,能减少土传病害和虫害。同时,轮作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 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合理搭配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增强蔬菜植株的抗病虫能力。控制浇水量和浇水频率,采用滴灌、膜下暗灌等方式,降低温室内湿度。及时清理病残体,收获后对温室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可选用石灰氮、棉隆等土壤消毒剂进行土壤处理,减少病虫害初侵染源。

(二)物理防治技术

1. 设置防虫网

在温室通风口、门口等部位设置防虫网,可有效阻止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害虫进入温室。防虫网的目数一般选择 40-60 目,既能防止害虫侵入,又不影响通风透光。

2. 利用害虫趋性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黄性等特性进行诱杀。例如,在温室内悬挂黄板诱

杀蚜虫、白粉虱等,黄板悬挂高度应与蔬菜植株顶部平齐,每亩悬挂30-40 块;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夜蛾类、金龟子等害虫,每 30-50 亩安装一盏杀虫灯,可有效减少害虫数量。

(三)生物防治技术

1. 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

释放害虫的天敌昆虫,如捕食螨防治红蜘蛛,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等。在白粉虱发生初期,按益虫与害虫 1:10-1:20 的比例释放丽蚜小蜂,每隔 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 次,可有效控制白粉虱危害。

2. 应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具有安全、环保、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例如,使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t)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用木霉菌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在使用生物农药时,要注意掌握适宜的使用浓度和使用时间,以提高防治效果。

(四)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是病虫害发生严重时的应急措施。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避免滥用农药。例如,防治霜霉病可选用烯酰吗啉、霜脲·锰锌等药剂;防治蚜虫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在施药时,要注意轮换用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同时,要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确保蔬菜产品安全。

三、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应用

(一)物联网监测与精准防治

利用物联网技术,在温室内安装温湿度传感器、病虫害监测设备等,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和病虫害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模型,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实现精准防治。例如,当监测到温室内湿度持续过高且达到霜霉病发病临界条件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并推荐相应的防治措施,如通风降湿、喷施杀菌剂等,提高防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基因编辑技术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为培育抗病蔬菜品种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对蔬菜抗病基因进行编辑,增强蔬菜对特定病虫害的抗性。例如,利用 CRISPR/Cas9 技术编辑番茄的相关基因,使其获得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抗性,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保障蔬菜安全生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防治温室蔬菜常见病虫害,需构建多元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农业防治优化种植管理、物理防治阻杀有害生物、生物防治实现绿色控害、化学防治科学应急,并融入物联网监测、基因编辑等新技术。这种多技术协同与创新应用模式,既能精准控制病虫害,又能减少农药依赖,全方位保障蔬菜产量、品质与食用安全,推动温室蔬菜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永刚 . 基于温室蔬菜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12):180-182

[2] 朱新新 . 有机蔬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讨 [J]. 农家科技 .2024(26):58-60

[3] 忽碧川 . 绿色蔬菜种植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1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