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AI 技术的高中历史与心理学科融合提质增效策略研究

作者

陈丽

勃利县高级中学 154500

引言

AI 即人工智能,其是依托计算机技术对人类思维与行为进行模仿的,能进行判断、推理、学习等活动。教师借助 AI 实施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活动,不仅能实现高效备课,还能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但结合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可知,当前仍有部分教师对 AI 的了解不够深入,应用存在不足,对历史与心理健康学科的融合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这与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有待完善密切相关。教师需明确当前 AI 应用于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现状,同时正确认识基于 AI 技术的高中历史与心理学科融合融合价值,以此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切实实现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AI 应用于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现状

AI 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借助 AI 能从主导的课本学习转化为沉浸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但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对这种变革存在顾虑,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改变,AI 应用于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现状仍有待完善[1]。

一方面,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借助 AI 实施跨学科教学活动时,未能发挥出 AI 的应用价值。这是因为这些教师未能深入理解 AI 功能与历史跨学科教学的适配度,导致 AI 常常只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无法助力历史教师优化跨学科教学备课工作。因此,教师需深入了解 AI 的多重功能,拓宽其在历史跨学科教学中的可应用范围,切实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跨学科教学活动时,并未调动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学生被动听讲时,并不利于对跨学科内容的吸收,也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2]。究其原因,这与教师 AI 工具的应用不足密切相关。教师需探索多样化的 AI 工具,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内容特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之主动参与到跨学科学习中来,提升学习热情。

二、基于AI 技术的高中历史与心理学科融合价值分析

高中历史教师基于 AI 技术将历史学科与心理学科融合起来具有重要价值。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方面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与初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正在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学生自我认知建构、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挑战,常常存在负面心理现象。教师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另外,部分高中生受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存在心理脆弱、抗压能力不足等问题。这同样需要教师借助历史事实等为学生树立榜样力量,帮助学生打造成蕴含正能量与强韧心理的健康学生。这与当今时代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着手,发挥出 AI 在历史与心理健康融合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使学生借助跨学科教学,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提升心理健康品质,为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基于AI 技术的高中历史与心理学科融合提质增效的策略

(一)借助 AI 提升备课效率,依托分层预习降低学生心理压力

结合上述内容可知,当前的高中生学习负担较重,一方面学生们的学习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任务过多。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消极的学业心理,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对此,AI 技术融入高中历史跨心理学科教学中,有助于教师制定更加科学、全面的教学方案,依托分层预习任务,对学生的心理压力等负面心理问题进行缓解。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为例,为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之保持较为愉快的学习过程,教师可设计分层预习任务,让层次性的学习任务更加符合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与心理需求。具体而言,教师可借助学生以往在数字化学习平台如智慧课堂平台中提交的作业或测试结果,对学情进行智能诊断,为不同学生构建能力画像。随后借助 AI 为学生搜集“历史 + 心理健康”的跨学科教学资料,如借助 DeepSeek 或豆包等,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针对班级中历史学习压力过大的学生,教师还可借助钉钉等线上平台为学生发布或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登录并点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学生学习资料包,引导其进行跨学科预习,降低学习压力与心理负担。结合实践可知,这种基于 AI 的跨心理学科教学备课方式与传统教师自己琢磨教材的备课方式相比,不仅更加高效,内容还能更加丰富,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愉快的预习体验。

(二)AI 应用于课中情境构建,培养学生学科与心理素养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跨学科课堂中,部分教师在应用 AI 时,往往只是借助平台为学生播放课件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并不能激发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对跨学科内容的掌握也不够高效。而“情境”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了四十余次,足以证明,情境构建的重要价值。故此,教师可将AI 应用于课中情境构建,以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学科素养的提升。针对心理健康学科的融入而言,就上述学生心理品质不足,抗压能力差等问题,教师可为学生选择蕴含英雄品质的内容,渗透榜样力量,以此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形成坚韧的心理品质。

在为学生讲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教师可围绕家国情怀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请同学们结成小组,设计一件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文艺作品。”学生则能基于这一任务,主动借助智能技术搜索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内容,进而围绕该人物的事迹或物品进行创作,感受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英雄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为学生构建虚拟现实情境,让学生佩戴 AR 配套设备,如眼罩、耳罩等,进入“狼牙山五壮士”的情境中,感受到战士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他们个人坚韧的心理品质。之后,教师还可以狼牙山五壮士为原型创作剧本,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表演,让学生借助情境互动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例如,学生需要深入体会扮演狼牙山五壮士学生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坚韧的心理品质和抗挫折能力,在与现代人对抗挫折时的心理对比中,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等心理品质。通过这样的数字化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有的学生还主动表示: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会想起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从而激励自己提升心理韧性,勇于克服困难,直前挑战。

(三)借助AI 布置课后任务,提升历史与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知,其不仅包含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内容还包含心理技能培养。针对人际交往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倾听、沟通与冲突解决能力,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与人际关系,愉快地渡过高中生活。对此,在高中历史与心理学科融合教学的视域下,教师可借助 AI 布置课后任务,提升历史与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举例而言,在为学生讲解《当代中国的外交》一课时,教师则可借助当时的三大外交方针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帮助高中生摆脱人际交往带来的心理困境:“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重新与各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如收回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取消不平等条约;“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避免外交孤立,但并非盲目追随苏联,则体现了当代中国与本国及国外的社交。在课上,教师可为学生分析当代中国是如何社交的,进而使之总结出:社交不是一味谦让,也要讲究原则等道理。随后,教师可借助AI 支持下的智能平台,如钉钉平台,布置“外交风云中的友谊故事分享”任务,让学生利用 AI 资源库搜索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中国外交官在国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维护友好关系。借助这样的课后任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本课知识,还能借助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深刻体会到交往的原则,同时明白真诚、尊重、理解等人际交往原则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结束语

综上而言,跨学科研究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 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讨论的热点话题。教师若想在历史跨心理学科教学中发挥出 AI 的应用价值,需注重挖掘 AI 的多重功能,并尝试将AI 应用于课前,做好跨学科教学准备。另外,教师还需注重探索多样化 AI 工具的应用路径,以此为学生构建信息化情境,及综合性任务,使之在历史与心理方面都能获得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兴旺 . 高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以“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教学为例 [J]. 新课程研究 ,2025(5):35-37.

[2] 张 瑞 . 基 于 数 字 技 术 的 高 中 历 史 跨 学 科 融 合 研 究 [J]. 甘 肃 教育 ,2025(1):93-97.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 2025 年度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AI 驱动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提质增效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kt20250310443412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