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巧用游戏,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

作者

何云云

潜山市皖城小学 2463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这表明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与课堂体验的提升。小学语文课程在教育阶段中具有基础性与全面性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积累语言经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阅读素养。语文课堂作为语言习得与文化熏陶的重要场域,其趣味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游戏因其互动性和愉悦性成为激发兴趣的重要工具,合理引入课堂可有效打破教学沉闷,激发情绪与认知活力。本文聚焦游戏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路径,构建“趣味驱动、任务导向、目标清晰”的课堂新生态。

一、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不足的现实问题

当前多数小学语文课堂仍受制于“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多围绕识字、写字、课文讲解等展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格局较为普遍,课堂气氛单一,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主参与与情感投入。特别是在低年级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易分散,如果教师仅凭板书与口头讲解维持教学节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教师虽然尝试采用多媒体、图片展示等手段增加课堂吸引力,但形式大于内容,游戏元素未能真正融入教学目标,反而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主线。此外,部分教师对游戏教学存在误解,担心游戏影响课堂秩序或教学进度,导致游戏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性,成为教学附属而非结构性内容。

这类问题不仅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基础课程的育人价值。在课程标准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导向下,如何以游戏为桥梁,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体验,使学生“乐学”“敢说”“善读”“会写”,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需破解的课题。

二、游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游戏天然具备情境性和交互性,这与语文教学中“语言环境创设”和“思维互动激发”的基本要求高度契合。在语文课堂中巧妙引入游戏,可从多个维度提升课堂趣味性和教学实效。首先,游戏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课堂氛围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通过设置挑战、奖励等机制,提升学习的驱动力。其次,游戏强调规则、合作与竞争,在执行中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角色扮演类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人物情感,文字接龙类游戏有助于词语积累与语言迁移。

更重要的是,游戏具备极强的情境迁移能力,可以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具象化、生活化,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门槛。例如识字教学中采用“字词拼图”“词语找朋友”等游戏,不仅能提升识记效率,还能通过拼组逻辑加深理解。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文本侦探”“剧情再创编”等游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教学不仅是一种趣味性手段,更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路径。

三、典型游戏教学案例——以《宇宙的另一边》为例

《宇宙的另一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想象力丰富的课文,描绘了地球小男孩与宇宙另一边外星小朋友通信的故事。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童趣与幻想色彩,适合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星际传信员”游戏,将学生分组,每组代表一个星球,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一封“外星回信”的创作任务。游戏设定如下:每组学生需依据文本内容和角色设定,自拟外星孩子身份,回信内容需包含自我介绍、对地球问题的回应和一个关于宇宙生活的小趣事。教师可在黑板上设置“星际任务栏”,列出三个环节任务:关键词搜集、语言润色、表情朗读,鼓励小组分工协作,互相修改、练习表达。

这一活动在课堂上引发了强烈反响。学生纷纷发挥想象,尝试用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语言与课文中的“地球小孩”对话。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复述了课文要点,更在“创编”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表达能力。游戏结束后,每组代表上台展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语言运用、表达逻辑与情感表现,引导学生在趣味中提升语文素养。通过这一游戏,不仅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体现了“为内容而读,为思维而教,为语言而学”的教学理念。

四、实施游戏教学的原则与优化策略

要确保游戏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首先是教学目标导向性。游戏不应只是课堂点缀,而应服务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与情感态度形成。教师在设计前需明确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将游戏与教学目标精准对接,避免游戏喧宾夺主。其次是过程的结构性与节奏感。一节有效的游戏教学应包含引入、参与、展示、反思等环节,并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冗长或仓促,影响教学连贯性。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还需注重游戏形式的多样化与学生特点的适配性。低年级可多采用动作性、表演性游戏,如“看图说话擂台赛”“词语接力赛”;中高年级则可引入推理性、创编性游戏,如“文本填空”“角色换写”,引导学生逐步从模仿走向创造。针对学习能力差异,教师可设计分层任务或设置辅助角色,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参与点与成就感。

此外,还应重视游戏后的教学延伸。课堂游戏应与课后作业、阶段检测等形成联动,确保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用,避免“热闹一时、无效积累”的局面。可通过建立游戏记录卡、语言积累册、合作展示墙等方式,持续追踪学生在游戏中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成长,使游戏教学真正融入教学体系之中。

五、结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为内容而读,为思维而教,为语言而学”。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背景下,语文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平台,更应成为语言实践、情感陶冶与思维启迪的综合场所。游戏教学恰是通向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创设丰富的语言活动情境,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表达意愿与语文综合素养,游戏教学展现出广阔的应用空间。未来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游戏设计策略,构建科学、系统、适应性强的游戏教学体系,真正实现“趣味性”与“语文性”的深度融合,使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期待的语言盛宴。

参考文献:

[1] 张莉 . 巧用课堂游戏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J]. 作家天地 ,2024,(18):69-71.

[2] 成虽锋 . 巧用课堂游戏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J]. 智力 ,2023,(19):21-24.

[3] 毕佳男 .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重庆三峡学院 ,2025.DOI:10.27883/d.cnki.gcqsx.2025.00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