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研究

作者

汲生楠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中积淀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崇高的价值追求,是思政教育的优质素材,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传统思政教育在内容呈现、传播方式、互动体验等方面的局限性逐渐凸显,难以充分满足当代受众对红色文化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既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借助智慧教育平台,搭建红色文化思政教学新载体

智慧教育平台以其资源整合性、交互便捷性与服务个性化的特点,成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多以文字、图片等静态形式存在于教材或线下场馆中,资源分散且获取门槛较高,难以实现高效共享与广泛传播,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打破地域与空间限制,为思政教学提供集中化、多元化的资源支撑。平台可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分类存储,涵盖革命历史文献、红色影视片段、革命遗址VR 影像、红色人物事迹音频等多种形式,形成涵盖“听、看、读、悟”的立体化资源体系,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与受众特点,从数据库中精准选取适配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设计中,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

二、运用数字技术手段,丰富红色文化思政内容新形态

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可打破红色文化资源传统呈现方式,为思政教育注入活力,传统红色文化传播多为单向输出,内容形态单一,难以激发当代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学习兴趣,而数字技术能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内容,推动其从“静态传播”转向“动态体验”。VR 技术可构建高度逼真的红色文化虚拟场景,还原长征重要节点、革命战争战斗场景、革命圣地历史风貌等,受众借助 VR 设备能“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史,强化情感共鸣,深化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AR 技术则能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现实场景融合,在教材或线下红色场馆扫描特定图案,即可触发红色人物动画讲解、革命历史事件动态演示,让静态资源“活”起来,提升学习趣味性与互动性。

三、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拓展红色文化思政传播新路径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需构建线上线下联动传播体系,以“线上赋能线下、线下反哺线上”的协同效应,拓展传播广度与深度。线上层面,除智慧教育平台外,可依托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多元数字渠道传播内容,例如,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红色文化微视频,以简洁形式讲述革命故事、解读红色精神;在社交媒体发起红色文化话题讨论,吸引用户互动以扩大传播范围;通过直播平台开展红色场馆云游览、红色人物事迹云宣讲,让更多人便捷获取资源,线上传播凭借覆盖广、速度快的优势,能快速提升红色文化思政内容的曝光度与影响力。线下层面,可依托红色纪念馆、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体场所,开展数字化实践活动,例如,在红色场馆设置 AR 导览设备提供智能讲解,开设数字互动体验区供参观者通过 VR 体验革命场景;组织线下实践活动时,通过线上平台直播或分享后续内容,实现“线下活动、线上传播”,线下实践提供真实体验场景以增强情感冲击与认知深度,线上传播则延伸线下活动影响力,形成“线上线下互补、协同育人”格局。

四、完善数字评价体系,提升红色文化思政育人新效能

科学的数字评价体系是保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效的关键,传统思政教育评价多以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为主,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红色文化育人效果,尤其难以衡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隐性层面的影响。数字评价体系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过程与效果的全方位、多维度评价,为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评价内容可涵盖知识掌握、情感体验、行为转化三方面:知识掌握层面通过在线测试、知识问答检测红色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情感体验层面借助大数据分析受众参与线上红色活动的互动数据,结合情感分析技术判断情感倾向与共鸣程度;行为转化层面通过跟踪线下红色实践参与情况及日常体现红色精神的行为,评估对行为习惯与价值观的实际影响。评价方式可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实时采集学习数据动态监测效果,及时调整策略;终结性评价在学习周期结束后综合数据形成整体评估报告。

结束语:

总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借助智慧教育平台搭建教学新载体、运用数字技术丰富内容新形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拓展传播新路径、完善数字评价体系提升育人新效能,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颖辉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探索 [N].黑龙江日报 , 2025-08-06 (008). DOI:10.28348/n.cnki.nhjrb.2025.005366.

[2] 杨晓 , 闻珂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J].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5, 26 (04): 50-57.

汲生楠,199107,女,汉族,吉林辽源人,学历:硕士,职称:助理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