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科学探究区域游戏中幼儿学习准备培养的幼小衔接策略与路径研究

作者

丁茹

惠安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福建泉州 362100

幼小衔接是学前阶段的主要任务,重点是培养幼儿入学前的学习准备能力,将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准备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促进幼儿科学探究区域游戏在学前课程建设中的发展和应用,助推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基于此笔者对科学探究区域游戏和幼小衔接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科学探究区域游戏与学习准备的关联性分析

(一)科学探究区域游戏的特征

科学探究区域游戏是以幼儿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游戏,包含以下 3 个特点:一是以幼儿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只是主导者、观察者与支持者;二是以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为主要方式,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三是重视游戏材料选择、投放的开放性和层次性,能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提供相应程度的游戏材料。

(二)幼儿学习准备能力的维度解析

幼儿学习准备能力有三个方面,其中认知准备包括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一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性准备指规则意识、合作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建立;学习品质准备包括专注力、坚持性及学习主动性。三个维度是彼此相关联的,因此是一个合力共同建立起来的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的生活基础能力结构。

(三)关联性模型构建

科学探究区域游戏与学习准备能力的关系包含:游戏情境的问题解决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发展;游戏中的合作交往可成为幼儿社会性能力发展的实践场所;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执行是幼儿学习规则、规则意识形成的契机。由此可见,开展科学探究区域游戏能够为幼儿学习准备能力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幼小衔接策略与路径设计

(一)策略体系

采取策略需坚持三个原则:以幼儿发展为本位、尊重差异,游戏是基本的活动方式、确保连贯地开展幼儿教育;家园同育,形成教育合力。具体来说就是,创设探究性游戏化环境;实施有适切性的教师指导策略;构建家园协同的共育机制 [1]。

(二)实施路径

1. 环境创设路径

幼儿园环境要从物质空间和心理氛围两个方面来进行创设,其中在物质环境创设中,对于科学探究区来说,要留出相对独立、可供自主选择游戏空间,并且桌椅、柜架等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方便幼儿根据探究需要随时调整布置;同时材料投放上采用低结构性、高开放性的形式,优先选择低结构的材料,尽量提供一些可变性、可组合性的废旧物品或自然物作为材料,而非成品化的、功能单一的玩具类物品,比如不同大小的木块、塑料管、绳子以及放大镜、天平、量杯等,让孩子们自主摆弄、探索,进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2]。

2. 教师支持路径

老师要全面支持幼儿的游戏,可以从游戏的开始到游戏的过程再到游戏结束这 3 个环节来进行指导。在游戏中前的游戏准备中,教师针对幼儿最近感兴趣或当前发展的需要来设置探究主题,但不能完全预设具体的内容让幼儿参与探索;在游戏中,教师要采取“蛰伏观察—适时介入”的方式,在巡回中了解记录幼儿的行为,并发现兴趣点、困惑点、突破点,以达成目标;介入不宜违背“三不原则”,即不去打断幼儿的投入状态;不做问题代替者;不强制改变游戏方向。教师可以借助开放式提问引导幼儿深入思考,比如“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释?”当幼儿的表达不够完整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反问或者复述等方式使幼儿把思路说清楚。根据幼儿实际需要提供工具性支持,在幼儿需要用长度去表示一些东西的时候,可以提供尺子,并展示用尺子量的方法。让幼儿动手做。游戏结束时,组织幼儿分享交流,引导幼儿通过交流分享总结经验、反思问题 [3]。

3. 家园共育路径

家园共育需要建立起家园常态化沟通机制和共享平台。可以采取幼儿园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让家长明白科学探究区游戏的意义,并提供幼儿园在家里开展科学探究的思路,建立家园联系本或平台,教师定期填写幼儿在园探究情况,家长反馈幼儿在家探究情况,让彼此之间能有互相沟通的机会;还可以通过组织“亲子科学日”活动,将亲子探究任务融入其中,例如:家庭小实验、“自然物收集分类”等,使家园之间共享经验。家园共育可以由幼儿园整理好有关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案例汇编 ( 包括目标、材料、指导要点等 ),在上文提到的平台上向家长们开放,同时鼓励家长将家庭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用于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组成一个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家园共育要让家长逐渐从自觉自发到习惯养成再到主动培养孩子探究欲望;家长还要意识到家长园所更重要的教育是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能力而非倾囊传授给孩子的知识,老师家长要齐心协力让孩子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既需要不断引导家长放下家长的身份,让家长成为自己孩子的最可贵的朋友[4]。

结语:

建构了科学探究区域游戏与学习准备能力之间的关联模型,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路径;可在后续的研究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展不同的发展水平差异性的研究,以更好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此同时也要强化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长效化、多元化的幼儿园与小学的协同机制,为幼儿的顺利过度做好持续性地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红艳 .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实践 [J]. 课堂内外(初 中版), 2024(32):158-160.

[2] 陈静 , 何珩 . 终身学习理念下 , 幼小衔接如何实施 [J]. 留学 , 2023(23):44-45.

[3] 王颖 . 综合化 , 游戏化 , 多元化 : 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J]. 辽宁教育 , 2023(22):70-73.

[4] 刘征 . 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游戏探析——以亲自然游戏为例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23, 39(9):147-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惠安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第二批) 立项课题“幼小衔接视域下依托区域游戏做好幼儿学习准备的策略研究”(HA1452-14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