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层党建共建的优势与困境探析

作者

赵维

中共汕尾市城区委党校 广东汕尾 516600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推动各项事业的保证。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各项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在基层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建共建是新时代基层党建的重要举措,是基层党组织为了增强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事务、更好服务群众的实践创新,在当前的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基层党建共建

基层党建共建有时又称为党建联建。通常指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基层党组织(如村级党支部、高校党支部、企业党支部、机关党支部等),为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而建立的跨组织、跨系统的联合协作模式。当前,党建共建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工商共建”“企社共建”“政企共建”“军地共建”“区域化党建联盟”等。

二、基层党建共建优势显著

基层党建共建是对传统封闭式党建模式的突破,其突破行业、系统、区域等壁垒,在凸显党领导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资源、促进党组织间优势共享共赢。单一党组织拥有的人员和资源(信息、物资、渠道等)是有限的,要想领导并推动本地本单位发展,必须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换来弥补不足,党建共建则能较好地、稳定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各种对口的村企共建、村校共建可以有效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和村集体创收,以及一些特困群众的帮扶等;企业则可以获得稳定优质的材料源,同时还宣传了自身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高校则获得更直观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场景等。可见,党建共建模式打破了组织壁垒,实现了异质性资源之间的高效流动和有效互补,从而实现“ i+1>2, ”的协同效应。

(二)强基固本、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党建共建要通过各种活动和服务将不同行业、系统、区域间的党组织有效联系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因此,各基层党组织之间在各种共建活动中形成了一个个“知识交换场”“能力比武场”等,彼此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良性互动,从而促使共同成长进步。同时,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共建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其组织形象从“封闭的政治单元”转变为“开放的服务枢纽”,使得“党领导一切”的观念更深入人心,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得以不断强化。此外,在重大任务面前,共建单位党组织之间还可以迅速成为“行动联盟”,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增强了党的政治动员力和社会整合力。

(三)擦亮身份、强化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的自我身份认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因党员身份获得而产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和载体对其进行不断教育、淬炼和提升。而在基层党建共建活动中,党员干部自觉服务群众、服务当地中心工作,自觉参与到各项社会事务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身为共产党员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通过党建共建活动,机关党员锻炼得更“接地气”;年轻党员历练得更成熟;企业党员则学习到更严谨的组织生活规范等。通过党建共建活动,党员干部的党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不断强化,理想信念、党性修养不断提升,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强化。

三、当前基层党建共建的主要困境

基层党建共建在实践中遇到的矛盾问题也非常明显,其困境主要来源于这种跨界合作本身的内在张力,以及制度环境、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不完善。

(一)“制度性松散耦合”导致凝聚力不足

党建共建单位因行业、系统甚至地域不同,其诉求与目标必然不同,工作方式、态度等也存在差异,因此共建联盟本质上是一种“松散耦合系统”。这种联盟灵活性很强,但由于各成员组织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核心目标,因而先天凝聚力不强,一旦出现共建目标与其主责主业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共建行为就会走向溃散或者形式化,沦为“为了共建而共建”的象征性活动。

(二)权责利模糊与协调难影响共建成效

当前,虽然党建共建单位都签署了共建协议[1],达成一定的共建目标,但大部分协议并未明确其在共建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也未对共建内容设置清单,且共建行为是组织间的自主协作,缺乏刚性的法律或行政约束,主要依靠成员的政治自觉和人际关系维系。在这种情况下,共建活动主体不明确,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的具体归属难以分辨。此外,集体共建需要统一的时间,还需要协调资源、人员等,而绝大多数的共建活动并无专职的协调人员,大部分由共建单位的领导或者党务工作者在领导指导下协商,这种协商效率往往不高,一旦出现来回推诿扯皮,共建活动的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三)资源依赖不对称导致共建难持续

在共建活动中,由于共建方在资源禀赋、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出现共建双方或者多方资源贡献度不对等的情况,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形成“非对称性依赖”。比如村企共建中,如果共建村为后进村,即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组织建设水平等都比较弱的村级集体,而共建企业是财力雄厚的大企业,村级集体难以为企业创造一定的价值,反而不断地需要企业帮扶。这种情况,在共建初期,可能基于各种原因共建还可以进行,但随着时移事易,共建活动肯定不能持续。此外,还有一种不对等,主要表现在共建过程中,一方将自己的主责主业作为共建内容,将其中一些相对繁琐但不涉及核心业务的工作量推给另一共建方,而这些内容与另一共建方业务也无关联。最典型的就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乡村环境整治中,一些村级党组织直接将其共建方作为人手来源。这种情况偶尔为之可以作为集体服务群众共建活动,但从长远来看,对双方的长期密切共建合作是具有破坏性的。

(四)评价激励机制缺失催生内生动力不足

个体的行为需要有效的激励来驱动,组织亦然。基层党建共建活动要取得成效并持续发力,必须要有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但当前对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考核评价体系 [2],仍侧重于其内部党建工作和对上负责。对共建活动的考核仍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则,一些地区虽然也建立了一些量化考核制度,但存在明显的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因此,对党员干部参加共建活动的行为和成效难以有效衡量和奖励,加上当下基层社会“内卷”加剧、减负不足,导致党员干部为了完成工作,只能选择在本职工作和共建活动之间竭尽全力地应付了事。

四、结语:从“活动化”走向“机制化”,推动基层党建共建提质增效

党建共建作为近年来基层党建领域的新事物,其优势显著、不足也很明确。但其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我们探析其困境,绝非否定共建,而是要努力推动基层党建共建提质增效、提档升级。要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和激励体系、设计清晰的机制和责任清单、培育专业的协调队伍等方式,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共建从“活动化”“情感化”向“机制化”“制度化”深化。唯有如此,基层党建共建才能超越短暂的政治热情和个体关系,成为一种可持续、可复制、能创造普遍价值的现代化政党基层组织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单慧 , 牛霖霖 . 新时期高校党建思政工作激励机制研究 [J]. 电脑迷 ,2018(18):221.

[2] 张弢 . 突出 " 四个坚持 " 做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 [J]. 党的建设 ,2023(9):42.

作者简介:赵维,女,陕西城固人。现为教研室副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