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现状与路径思考
武惠林 张余
石家庄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35
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转折时期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两个务必”的清醒自觉、“赶考”永远在路上的使命担当,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根基的重要思想源泉。然而在信息爆炸与多元思潮碰撞的当下,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认知浮于表面、传播形式单一、价值引导乏力等现实困境。如何突破这些瓶颈,让西柏坡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成为指引青年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亟待教育工作者从理念革新、方法创新、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展开深度探索。
一、以西柏坡精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分析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教育理念偏差、传播形式局限等诸多问题,在西柏坡精神融入教育的实践中有着具体且多元的体现。
(一)教育理念与认知偏差
当前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西柏坡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仅仅将其简单等同于历史事件或口号,未能挖掘出“两个务必”“赶考精神”等核心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意义 。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在教育实践中,出现“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如开展西柏坡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时,仅停留在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观看纪录片,缺乏对精神实质与当代社会需求、学生个体发展结合的深入解读,使得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二)传播形式与方法局限
目前,西柏坡精神的传播仍以传统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为主,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制作西柏坡精神相关的教学资源时,未采用动画、短视频、虚拟现实(VR)等新颖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虽然部分高校组织学生前往西柏坡开展实践活动,但往往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缺乏深度体验和反思环节。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缺乏有机衔接,未能形成完整的教育链条,使得学生对西柏坡精神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社会环境与多元思潮冲击
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思潮的冲击,也给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且复杂多样,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过于关注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西柏坡精神的核心价值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
二、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思考
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现实价值。将这一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从理论认知、实践体验、文化浸润、校地合作等多维度构建路径。
(一)多元化教学融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可以增强课程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学生深刻领悟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可探索以下模式:专题化教学,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开设“西柏坡精神专题”,系统讲解其历史背景、核心内涵;案例式教学,结合历史案例,如七届二中全会决策、土地改革运动与现实中案例,分析西柏坡精神与新时代使命的内在联系,增强理论说服力;互动式教学,通过课堂辩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精神实质。从不同学科特点出发,挖掘西柏坡精神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
(二)丰富思政教育素材,创新育人模式
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素材库”,能够为高校学生思想引领注入丰富内涵与鲜活力量。西柏坡精神包含丰富的历史叙事,人物事迹、文艺作品等,多维度挖掘素材,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教育资源体系。为思政课提供了“接地气、有温度”的教学资源。深挖历史事件,重现精神形成脉络。收录会议原始文献、决议草案、领导人手稿等资料,展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前夕的清醒认知与忧患意识。整理战役作战地图、电报往来、参战老兵口述视频等素材,还原中国共产党以弱胜强的军事智慧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的精神内核。
(三)加强文化浸润,营造沉浸式教育氛围
西柏坡精神融入教育需打破课堂壁垒,构建“理论教学 + 实践体验 + 文化浸润”的立体模式。理论层面通过专题讲座、跨学科研究,将西柏坡精神与心理学结合,分析青年抗压能力培养深化认知。
实践层面依托西柏坡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开展现场教学,利用 VR 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文化层面通过红色文创设计、短视频创作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精神从“文件”走向“文化”,增强教育吸引力。
(四)加强校地合作,促进资源整合
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校地合作与资源整合,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和地方的优势,丰富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实效性,促进地方与学校共同发展。共建教育基地,与西柏坡纪念馆、党史研究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挂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定期邀请专家进校授课,或联合开发红色教育课程。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结合所在地区红色历史,将西柏坡精神与地方红色文化结合,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积极寻求社区服务实践,结合“两个务必”中的“艰苦奋斗”精神,组织学生参与周边社区助老、环保公益、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培养吃苦耐劳、服务群众的意识。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播,组建“西柏坡精神宣讲团”,深入中小学、社区开展微宣讲、红色故事分享会,以讲促学、以学促行。围绕当地地域文化组织开展社会调研与课题研究工作,引导学生围绕“西柏坡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当代价值”“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西柏坡精神融入路径”等主题开展调研,形成研究报告或提案,提升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西柏坡精神是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将其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对革命先辈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弘扬,更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赶考”新力量的战略选择。通过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嵌入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让“两个务必”的清醒、“进京赶考”的自觉成为青春底色,方能在新时代“考场”上交出不负人民的答卷。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5 年石家庄市西柏坡精神研究课题,课题名称: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 .(SJZXBPKT-202527)
[ 作者简介 ]
武惠林,1967 年 7 月出生,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研究方向:党的建设、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单位:。
二作:张余:本科,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