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合生活场景的二十四节气小学德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陈丽

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引言: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良好人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活场景融入二十四节气小学德育课程,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创新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精心组织表演、竞赛、游戏等活动,在活动、竞赛与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感性地体验传统美德的魅力时,逐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身的良好品性。要注重体验与引领,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在二十四节气的学习中体验到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例如在春季“春分”这一时令中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播种的行动,孩子在实际行动中就会了解到环保的意义,从而生发出爱护自然的责任与热爱自然的品质。

我们可以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及美好品德用叙事的方式加入故事的情节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学习冬至节气蕴含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会重视团聚,尊重长辈,在生活之中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构建幸福友爱的家庭社会关系。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二十四节气的实践活动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具有传统博大内涵与现代元素的文化素材,例如结合教材制作交互式动漫、图画等,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轻快快乐的环境中了解、感受传统之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美德的感性认知和增强文化传递。

那么如何将二十四节气活动引申至小学阶段的美德教育方面呢?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形式上多样化且有趣味性;第二是要以身示范并适时指导;第三是故事的讲述通俗化;第四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诸如网上平台等,通过四个方面来逐步提高小学阶段美德教育的成效,让孩子们在二十四节气活动的参与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灵魂,进而加强并传承我们的优良传统。

二、强化实践互动,提升参与意识

一是安排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价值的存在、感受它的魅力。例如,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附近的敬老院或农村,帮老人包汤圆过大年,在亲手包汤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老人、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二是在社区环境营造中加入二十四节气相关活动。例如在清明时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的维护,开展打扫卫生、维护花园等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维护生态环境和珍惜家庭的重要,促进学生养成维护社群、关爱他人的人格特点。我们还可以以二十四节气为设计内容,推出一系列有创意、有意思的活动与挑战,让学生们在进行活动与挑战的同时去体会传统文化中美好的内涵。例如我们可以将立夏设计为运动竞技赛,以此鼓励学生们相互鼓励,共进共退,培养团结友爱和良性竞争的良好品质。

三是重视父母和师长的引导和培养。通过家长会和老师训练班,可以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传达给教师和父母,提高他们的认知度和技术能力。只有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才能更好地保障二十四节气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更好地引导小学阶段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开展。解决的本质在于注重落实和参与,在设计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交流。通过实地参观、社区搭建、竞赛游戏以及家庭教育的方法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热情与激情,并加深他们在传统美德方面的认知和行动,那么才能更好地开启小学阶段传统美德教育的进程,让学生在二十四节气的活动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利用效能

在开展二十四节气活动时,我们可以与相关专业机构合作,如博物馆、文化保护机构等,丰富项目活动内容。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技术,采用制作短视频或演示文稿形式等,直观具体地向学生传递传统美德,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更要强化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升,因为教师在整个二十四节气活动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了二十四节气活动的开展,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增强对教师的培训以及指导,并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将二十四节气贯穿于传统美德之中。

例如,可以邀请博物馆的专家走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或工作坊,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文化保护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古迹、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农耕文化与节气变化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确保每一个节气活动都能与德育目标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四、拓展课外实践,深化节气认知

1. 观察记录自然变化

由于二十四节气具有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多是寓教于生活中,所以,我们应该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来了解大自然中植物的生长与死亡、动物的迁徙与冬眠、四季的变化等,这些都是具体、真实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认识节气知识时,就应该与实际相联系。同时,若想让孩子深刻领会节气知识的话,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去进行亲身体会,而不是只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参与到观察、体会、实践等活动中来,例如在各个节气之前、当下、之后都可以进行“跟随节气看世界”的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记录节气所带来的季节变化的影响,比如,今年和往年在相同的节气里的温度、风力、湿度以及生物变化是如何不同的;观察学校里植物随季节变化有什么变化等。当把二十四节气有机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去时,就会显得更加趣味横生,并不是枯燥难懂的概念了,在这一过程中,各学科的交叉融入将会令孩子们更好地对环境的变化感同身受,提高其资料的收集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了解领略节气风俗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有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它们赋予人们不同的“文化标签”。而这一项项民族风俗中包含了大批民族节日活动形式。比如祭奠先祖的传统节日清明节,除了扫墓这一个固定项目外,还有诸如植树节、外出踏春、竞技赛马等节日风俗。不同的节日自然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每座城镇都有每座城镇自己特殊的节日风俗,比如外出踏青、赛舟船、踏访亲友的习俗在福建省非常流行,而放柳枝标志、悬绿物、向火神献祭这一系列习俗则流行于四川省。节日风俗活动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并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及民族历史。其中,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风俗活动,让学生领略节日风俗魅力,激发学生对于民族节气活动的热情,同时又能丰富中文学习途径。通过参与多样化的活动来深化自身对自身家乡的理解,提高情感体验程度,强化自己的汉语交际能力。

结束语

合生活场景的二十四节气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整合教材资源、创设生活场景、融入家庭教育、利用信息技术等途径,将二十四节气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研究 [J]. 韦文东 . 智力 ,2023(34)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析 [J]. 陈晓群 . 新智慧 ,2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