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结合模式下粪污还田的可行性及推广策略
高那仁图雅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事业发展中心 137600
引言
种养结合模式把畜禽养殖和农作物种植联系起来,使粪污得到利用,这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粪污还田可以取代部分化肥,改良土壤结构,改善耕地质量,但是大规模采用粪污还田还存在生态适应性,技术经济性和政策协同性等难题,本文从可行性和推广策略两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够给优化种养结合模式给予理论支撑和实际指导。
1 种养结合模式下粪污还田可行性分析
1.1 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粪污的养分构成与土壤肥力需求有天然契合性,畜禽粪便含有氮、磷、钾等植物所需元素,其比例大致符合大多数农田土壤的养分亏缺情况,拿猪粪来说,其氮磷钾含量大概为 1.5:1:1.2,这与华北平原小麦 - 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需求比例 1:0.5:0.8 有着不错的互补性,而且,粪污里的有机物有益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保水保肥性能,经年累月地施用可减小土壤板结的风险。粪污还田对于土壤生物活性的提升效果明显,有机质分解产生的腐殖酸能够刺激微生物繁殖,提升土壤酶活性并加快养分循环速度,研究显示连续三年进行粪污还田的农田,其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多样性指数提升了 20%-30% ,固氮菌的数量增加了15% 以上,这种生物强化效果可以进一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实现“粪污输入 - 土壤改善 - 作物增产”的良性循环。粪污还田对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果明显,其替代化学氮肥,减少硝酸盐淋溶的风险,粪污中磷主要以有机态为主,释放速率慢于化肥,缓解了磷流失造成的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据测算,每吨粪污还田可减少化肥氮使用量 0.8-1.2kg ,削减农田径流氮负荷15%-20% 。
1.2 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成本效益分析
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具备了规模化应用的条件,厌氧发酵技术可将粪污中的病原菌灭活率提高到 99% 以上,并产出沼气这种清洁能源,好氧堆肥利用高温发酵( ⩾55 ℃持续 7 天)可以完全消灭蛔虫卵、大肠杆菌等有害物质,固液分离、生物除臭等配套技术的成熟使得粪污处理效率得以提升,处理周期缩短到传统堆肥的 1/3,臭气排放浓度降到国家标准限值的 50% 以下。还田作业模式的可操作性靠设备升级予以保证,管道输送系统可以做到对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的密闭运送,从而削减转运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液态粪污喷洒设备可做到精准定量还田,误差率被限制在正负百分之五之内,固体粪肥撒施机械的作业速率比人工高出十倍以上,每吨粪肥的单位成本缩减到十五元,这些技术上的改进明显加强了粪污还田的可行度。从经济上讲,粪污还田的综合效益明显,按年出栏万头猪场计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初始投入大概要 500 万元,每年的运作成本大约 80 万元,通过代替化肥(省下大概 120 万元 / 年),加上有机肥售卖(收入大约 100 万元 / 年),投资回报期可以缩短到 5 - 7 年,而且粪污资源化利用还能优化养殖场的环保符合性,免除被污染处罚而产生的潜在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效益也很突出。
2 种养结合模式下粪污还田的推广策略
2.1 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要制定强制性技术标准来推广粪污还田,粪污养分含量(总氮 ⩽3% ,总磷≤1.5%),还田量限值(按土壤承载力动态调整),配套施用技术(作物生长期,土壤墒情等)都要明确,从源头控制二次污染,把粪污处理设施纳入养殖场环评必备条件,不达标的就不批或者关掉,加大政策约束力。经济奖励促使技术落地,财政补贴涵盖粪污处理设备采购、运行与有机肥制造,可按处理量给予100 元 / 吨的资金补贴,或者给购置固液分离机等设备以 30% 的购置税减免,探寻碳交易途径,把粪污资源化产生的减排量归入碳排放权市场,给养殖主体增添收益来源。多部门协同监管体系是政策落地的基石,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粪污设施建造指导,生态环境部门监管还田期间污染物排放情况,自然资源部门对土壤质量改变加以评定,创建数据共用平台,把养殖场粪污产出量,还田状况,土壤检测等信息融合起来,做到全程动态监管。
2.2 技术服务与基础设施支撑
推广轻简化设备降低技术应用门槛,移动式发酵罐适合分散养殖户,单套设备日处理量 5 吨,能耗降低 40% ,低能耗固液分离机优化筛网结构,处理成本降至 0.3 元 / 吨,配套开发粪污还田 APP,施用量计算、天气预警、效果跟踪等功能,提高农户操作便利性。区域化处理中心可解决分散养殖收集难的问题。在养殖密集区建立粪污集中处理站,建设存储池(容积 ⩾1000 立方米)、输送管道(半径5 公里),实现统一发酵、统一配送。政府投资或者PPP 模式建设,降低单个养殖场成本压力,提高设施利用率。建立监测网络量化粪污还田效果,在还田区域设立土壤质量监测点(每 1000 亩 1 个),定期检测有机质、pH、重金属含量,在农田周边设立径流监测池,跟踪氮磷流失情况。
2.3 市场化机制与主体协同模式创新
培育专业服务组织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支持第三方企业开展“收集 - 处理 - 还田”全产业链的规模化经营,降低单位成本。服务组织统一对 50 公里范围内的养殖场粪污进行收集、集中发酵后配送到种植基地,收取处理服务费(80-100 元/ 吨),形成稳定收益。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主体合作意愿。推广“养殖企业 + 种植合作社”订单模式,养殖场以优惠价格(低于市场价 20% )向合作社供应粪肥,合作社优先采购其畜禽产品;或者推行“粪污换土地”,养殖户用粪污换得种植基地的使用权,降低现金支出。粪污资源化产品的市场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把有机肥归入农资补贴目录,给买有机肥的农户每吨补贴300 元,促使绿色农产品认证,准许带“粪污还田”标识的产品溢价售卖,收益按养殖主体和种植户比例分成。
结语
种养结合模式下粪污还田有生态效应亦具经济可行性,根本价值体现于打造一条农业资源循环链,通过政策保障、技术支撑以及市场更新形成的三向互动框架,可以冲破眼下推广难题。往后还要更细致地完善标准条目,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包含高效除臭菌剂及便宜除湿机的开发),促使金融保险参与(类似给予粪便处理专项借款和环保污染损害责任保险)。给绿色农业科技源源不断地提供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燕燕, 黄国生, 蒋永健. 畜禽粪污还田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及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 ,2023,64(09):2083-2088.
[2] 傅建福 . 猪场种养结合粪污资源化案例介绍 [J]. 今日畜牧兽 医 ,2022,38(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