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跨文化视域下的诗学重构:克拉邦德李白译作在德语世界的教学启示

作者

邵薇薇

武汉轻工大学 430040

长期以来,学界对克拉邦德李白译作的研究多聚焦于译介学视角下的文本分析或文学接受史梳理,或是探讨其在德语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却较少将“诗学重构”与“教学实践”进行深度勾连。事实上,德语世界对李白诗歌的教学,本质上是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阐释活动,而克拉邦德译作中所蕴含的“如何平衡文化异质性与诗学可读性”“如何处理译者主体性与原作客观性”等核心问题,恰恰是该类教学中亟待回应的关键议题。如果忽视对译作“诗学重构”逻辑的解析,教学便容易陷入“要么以原作标准否定译作价值,要么脱离文化语境肯定其创造性”的二元误区,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

一、重构教学目标,从“知识传递”到“跨文化思辨”

克拉邦德李白译作的德语教学语境下,从“知识传递”的单向模式到“跨文化思辨”的多维能力素质培养,本质上是从克拉邦德译本身所具有的“诗学重构”特征出发,并符合其对跨文化教学的深层要求。传统课堂讲授侧重于让学生认识李白诗歌的主题形象、创作背景和克拉邦德译文本的内容,把课堂讲授浓缩到“李白是谁”、“克拉邦德翻译了些什么”等方面,而忽略了中德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诗歌传统的碰撞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很难对“为什么有这种翻译”、“翻译中的诗学转化有何意义”等问题产生深刻认识,更不能对跨文化文学交流进行批判认识。而以跨文化思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既要保留“掌握李白诗歌核心内涵与克拉邦德译本诗学特征”,又要引导学生探究译本中形象转换的逻辑,比如,“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思乡”“高洁”到德语语境下“孤独”“灵性”表达的契合过程,探讨韵律重构与德语自由诗体中的平衡策略,区分“创造性改写”和“文化误读”之间的界限,并重新审视学术界关于译本“忠实性”争论的不同文化观点,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跨文化作品的生成和流传,而不是用一个“原作标准”来判断译本的好坏。这种目标重构更强调培育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规避了传统“以母语文化为中心”的固有观念,使学生在德语语境下,既获得特定的文学知识,又培养其应对多元文化差异的思考能力。

二、完善教学内容设计,以“诗学重构”为核心线索

在德语世界的李白诗歌教学中,围绕克拉邦德译本完善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完全摒弃“对原文进行单独解说”和“对译本进行单纯解析”的分割局面,以诗学重构为主线,构筑“原文诗性特征—译文重建实践—重建逻辑动机”这一完善的文本体系。这就意味着,该课程内容不仅限于对李白诗歌主题和意象的肤浅梳理,也不仅仅是单纯地理解克拉邦德译本的语言形式,还要将重点放在两者的诗学观转换上。一方面,通过对比中文语境中的意象内涵、平仄节奏规律、文化符号所蕴含的历史意义等,准确辨识克拉邦德所做的重构工作,即从文化适应角度调整意象、德语诗歌节奏转换、主题表达本地化阐释等方面,并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深层次逻辑,比如中德两种语言体系差异所造成的客观制约,译者自身的文学诉求和翻译观念的主观驱动,以及德语受众的审美和文化认识等因素对其易读性的影响。在课程内容上,要将跨文化诗学和翻译基本理论架构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运用诗学重构的理论手段,了解克拉邦德译作中“归化”和“异化”的具体表现,明确“创造性转换”和“文化误读”之间的界限,以免落入“忠实与否”的简单判断。另外,通过对克拉邦德所处时代的德语文学语境、中德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翻译作品在德语社会的被接收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学生了解“诗学重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实现由“表面解读”到“跨文化深度思考”的转变,形成对文学跨文化传播和诗歌转换的系统性认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从“单向讲授”到“互动探究”

互动探究法强调问题驱动,通过设计多层次的探索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组独立整理克拉邦德译作中某些诗歌元素与李白原文的区别,并对可能发生“重构”的重要环节进行标记,通过分组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些颇具争议的问题,例如 " 克拉邦德对李白的情感表达进行本地化改编,是 " 创新转换 " 或 " 文化筛选 " 等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从中德诗歌传统差异、译者主体性等方面进行论证,而教师作为“引导者”,适时地进行提问,例如:“如果严格按照原文的诗意特点来解读,德语读者是否能够领会原文的文化内涵?”,将探讨推向更深层次的跨文化认知。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微实验探索”部分,即让学生将李白的短诗句子进行德语翻译,并与克拉邦德的译文进行对照,独立思考诗歌在创作上的取舍问题,进而亲身体会克拉邦德进行诗学重构时的考量。这种互动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打破传统的“标准答案”,通过小组合作、辩论、实践对比等方式,使学生逐渐学会如何进行跨文化诗意的重建,避免以单个文化为本位的观点进行思考,从而达到由“解读译文”到“掌握跨文化思辨能力”的进阶。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互鉴日益成为重要议题,而文学作为文化精神的核心载体,其跨文化教学的意义越发凸显。未来,无论是对克拉邦德译作的进一步研究,还是对其他跨文化译介文本的教学探索,都可以延续“诗学重构、教学转化”的逻辑思路,让文学译介不仅成为文化传播的桥梁,更成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最终推动不同文化间的深度理解与平等对话,实现跨文化文学教学“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深层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小燕 . 从“中国精神”到“世界诗歌”——德国诗人克拉邦德的李白诗歌翻译 [J]. 中国翻译 ,2023,44(06):30-38+192.

[2] 饶贝蕾 .“黩武帝”“光绪帝”与“包皇帝”——克拉邦德中国文学改编中的君主形象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5,36(04):14-22+72 .

[3] 苏雯婷. 李白诗歌的现代影响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J].名作欣赏 ,2025,(05):71-73.

作者简介:邵薇薇(1983.10-)女,汉,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

注:该文为2025 年度校立科研项目“德国诗人克拉邦德的李白诗歌翻译风格研究”(编号2025Y56)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