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主题建构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指导策略探析

作者

赵云飞

怀远县第二幼儿园 233400

引言

当前幼儿教育正从注重知识浅层传授向关注深度学习能力培养转变,主题建构活动作为幼儿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重要载体,在激发幼儿思维活力、培养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家长对幼儿综合素养发展期待的提升,如何依托主题建构活动为幼儿搭建深度学习的桥梁,成为幼儿教育领域需重点关注的方向,这一趋势也为深入研究相关指导策略提供了现实依据与时代需求。

一、引导自主规划与任务意识

在主题建构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规划、强化任务意识,是激发其深度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幼儿若缺乏明确目标与计划,建构往往流于随意模仿,难以深入。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确立建构目标,思考实施步骤,帮助其形成“做什么”“怎么做”的基本认知框架,逐步掌握有序推进活动的能力。活动开始前,教师可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我们要建什么”“先做哪一步”,引导幼儿表达想法并进行讨论。随后,通过简易规划表记录“建构主题”“所需材料”“操作步骤”等,引导幼儿用图画、符号或简洁文字规划任务流程。建构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幼儿对照规划表检查进度,如“我们的墙搭好了吗”“下一步做什么”,帮助其建立计划执行意识。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直接干预,而应通过启发式提问或提供多种参考,引导其自主思考与尝试。此过程不仅提升了幼儿的自我管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其由依赖走向自主,从而实现从操作参与者向建构学习主体的转变。

二、提供丰富多样建构学习材料

(一)注重材料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支持个体差异化学习发展

建构活动的深度发展离不开材料的多样性与适配性。材料不仅限于传统积木、插接块等结构件,还应包含多种来源、质感和形态的物品,以满足不同年龄和能力幼儿的操作需求与创意表达。教师应结合主题科学设计材料组合,既具结构逻辑,又富创造空间。例如“城市建筑”主题中,除积木、轨道模型等核心材料外,还应提供瓶盖、纸筒、绳子、布料等废旧物,增强材料的开放性与趣味性,激发幼儿对连接方式与稳定结构的探索。为照顾个体差异,教师可为能力较弱幼儿准备模块化、操作简便的材料及配套图示,降低建构难度;对能力较强者则提供结构复杂、组合灵活的材料,并辅以挑战卡,如“请搭一座能让小车穿过的拱桥”,引导其开展更具创意的建构尝试,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二)优化材料呈现方式,增强幼儿自主操作的意愿与能力

材料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使用积极性与操作效率。教师应将材料按照功能属性或使用频率进行分类摆放,采用透明收纳盒、开放式抽屉或标识清晰的托盘,使材料“一目了然、易取易归”。材料标签宜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方便不同年龄段幼儿识别与操作。同时,设置固定的材料角和临时材料补充区,引导幼儿在活动前先观察材料种类与数量,自主选择所需内容,提升其自主规划与资源整合的能力。为维持幼儿的持续兴趣,教师还应根据主题进度或幼儿使用反馈,定期更换或补充新材料,每周可引入1~2 种具有创新性的材料元素,如毛绒球、磁吸结构、灯光组件或拼插连接件等,激发其探索欲望。材料的组合使用也应被鼓励,例如用吸管搭出房屋的支架,再用布条作为窗帘或门帘进行装饰,让不同材料功能联动,激发幼儿跨材料思维。教师还可适时组织“材料使用小讲堂”,以游戏或示范方式向幼儿介绍新材料的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增强安全意识,提升探索效率。

(三)鼓励创新组合与多样表达,拓展幼儿学习与认知广度

丰富的材料不仅应当满足基本建构操作需求,更应成为激发幼儿思维发散与创新表达的工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打破常规,尝试将不同属性的材料混合使用,如将纸盒搭建的“城堡”用彩纸点缀,再用吸管制成“瞭望塔”,或将瓶盖拼接成“太阳能发电板”装置,提升作品表现力。这种跨材质、跨结构的组合使用,不仅训练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技能,更锻炼了其空间认知、逻辑推理与艺术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区展示一些“创意建构案例”,引导幼儿进行模仿- 改进- 创新的认知迁移链条,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积极捕捉幼儿的创新亮点,及时给予正向评价,如“你这个窗户是用透明塑料片做的,像真的玻璃一样,很有创意!”这样的反馈能够强化幼儿的创作信心,让他们在探索与表达中不断推进对建构主题的理解,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加强教师建构游戏深入指导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操作者向引导者过渡

在建构游戏中,教师的身份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递者”或“技能示范者”,而应转向“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这种角色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在不干扰幼儿建构自主性的基础上,精准判断其当前所处的认知阶段与操作状态,适时提供支持与引导。具体而言,教师应通过持续观察幼儿在建构中的行为表现,如材料选择的犹豫、结构搭建的重复失败、语言交流的模糊等,捕捉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需求,并据此开展个性化指导。例如,发现幼儿在搭建过程中无法保持结构稳定,教师可提出启发性问题:“你觉得底下这块积木够不够大?有没有别的积木可以试试?”从而引导幼儿自主调整策略。这种介入方式尊重了幼儿的探索权利,也有效推动了其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引导语言与策略支持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激发幼儿深入思考的关键工具,应注重语义的开放性与引导性,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幼儿回顾经验、检验假设、修正行为。例如,幼儿搭建一半的“摩天大楼”突然倒塌时,教师可以问:“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倒?我们可以试试什么办法让它更稳?”这样的问题不仅促使幼儿反思失败原因,还鼓励其提出解决方案。在支持策略上,教师可采取示范引导(如演示平衡结构搭建方式)、情境引入(如讲述真实建筑中的支撑方式)、合作参与(与幼儿共同建构小部分结构)等方式,在不削弱幼儿主导权的前提下,提供结构化的学习支持。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之间的协作与分享,通过小组合作、角色分工等方式,培养其沟通与合作能力,使建构游戏成为兼具个体成长与群体互动的深度学习平台。

(三)记录与反馈机制的构建促进指导精准化

为了实现建构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科学性与连续性,教师需建立有效的观察记录与个性反馈机制。活动前,教师应设定明确的观察维度,如结构搭建能力、材料创新性、合作交流能力等;活动中,采用图文记录、拍照、音频备注等多种方式收集幼儿的操作过程与语言表达内容;活动后,结合记录内容进行个别反馈,如口头点评、激励贴纸、学习记录册填写等,让幼儿感知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对于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在集体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在建构“桥梁”主题中,发现多数幼儿对“斜撑结构”理解不透,可统一进行简要示范,并通过挑战任务激发再次尝试。在集体分享环节,教师还应鼓励表现突出的幼儿讲述建构思路与操作方法,让更多孩子从同伴经验中获得启发与信心,真正实现教师引导、个体体验与集体智慧的有机融合。

四、定期开展深度学习经验分享

深度学习的形成不仅依赖个体在操作过程中的体验,还需要通过交流与反思实现经验的迁移与提升。因此,定期开展深度学习经验分享是促进幼儿总结经验、表达思路、相互借鉴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开放的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的思路、分享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能梳理个人的学习过程,也能通过倾听他人经验获得新的启发,从而推动深度学习的持续发生。具体实施时,教师可在每周的建构活动后组织约 15 分钟的经验分享会,采用“作品展示 + 口头描述”的方式,鼓励幼儿介绍“我建了什么”“我是怎么建的”“遇到困难时我是怎么做的”。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提前进行个别沟通,并通过问题引导其逐步表达关键内容,例如“你用了什么特别的材料”“你觉得这部分好看在哪里”。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并用“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来激发互动交流,让幼儿在相互借鉴中扩展思路。此外,教师可记录幼儿的分享内容,并在后续教学中针对共性问题加以指导或延伸,使经验交流真正落实到教学改进与学习深化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幼儿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合作意识都得到提升,个人经验也在集体交流中得到升华,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主题建构活动为幼儿深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空间,而引导自主规划、提供多元材料、加强教师指导与开展经验分享等策略,共同构成了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支撑,对幼儿思维发展与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幼儿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主题建构活动中的指导策略将更注重个性化与灵活性,进一步贴合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为幼儿打造更优质的深度学习环境,助力其在自主探索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冉璐,黄江琼.DMP学习法:促进幼儿建构活动中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J].科研成果与传播 , 2024(3):0017-0021.

[2] 许多 . 在建构游戏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分析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