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小学数学“学教作业”的使用

作者

赵艳岭

眉山市青神县实验小学校

一、编制“学教作业”的背景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方面。这一政策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训练载体,可以说没有作业就没“四基”的整体形成。本文中的“学教作业”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是师生现场完成的由教师编制的作业。

二、为什么要编制“学教作业”

解决现行教材自学功能不强的问题。现行教材受篇幅限制、要具有告知功能等原因,存在直接呈现结果,观察、思考、推理、表达过程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学生看书学习时只看结果,不谈过程。“学教作业”立足于先探过程,再得结果,使教学过程成为和发展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

解决结构化不强的问题。经调查得知,目前课堂普遍存在“新课上完就完”的现象,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网络。“学教作业”中设置“沟通活用”和“学习回顾”环节,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解决学生只听不记的问题。“学教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笔记本,也可作为课后复习的资料。

三、如何使用“学教作业”

“学教作业”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导教单)即作为教师备课使用,学生版(导学单)即学生学习使用。“学教作业”的结构体例见下图。

下面以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为例,具体阐述“学教作业”的使用。

(一)激活经验

1. 点到线,回顾长度的测量。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点),许多个点组成一条线段,我们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呢?

生:直尺。

师:这条线段的长度是( )厘米呢?包含了( )个1 厘米?(PPT呈现,生在导学单上完成后回答。)

2. 线到面,探究面积的测量

师:(出示动画,线到面)瞧,许多条线段组成一个面,这样一个面现在还能用直尺测量吗?

我们可以用图形来测量面的大小。老师在这个面上分别摆上了圆形和小正方形,用哪种图形测量出来的面积更准确呢?

生:用正方形更准确,因为用圆形有缝隙。

师:有道理。淘气和笑笑正准备测量这块风采板的面积呢!(师出示风采板)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知探究

1. 统一面积单位

PPT 音频呈现对话,淘气:我用正方形纸测量出来风采板的面积是6 个格子。笑笑:我也是用正方形纸测量的,但我测量出来的结果是24 个格子。小花:同一个风采板,为什么测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学生思考后,填写在导学单上,生汇报。)

2. 认识1 平方分米(1)量一量

学生通过测量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实际感知1 平方分米的大小。(边测量边在导学单上记录,并通过自学数学书填空。)

(2)找一找(教师出示物品,学生判断,在导学单上打钩。)

(3)先估再量

小组合作,利用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风采板的面积,完成导学单后,小组汇报展示。

3. 认识1 平方厘米

学生利用学具,按照导学单搭建的学习支架先自主探究,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展示。

量一量: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风采板剩余部分的面积。(PPT展示动画)

4. 认识 1 平方米

(1)猜测验证

师:测量风采板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测量剩余部分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平方厘米作单位,那如果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呢,你觉得用什么单位合适?

生:平方米。

师:你认为 1 平方米有多大?(学生展开想象,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可能会猜测边长 1 米的正方形那么大,顺势引导进行验证,请生上台测量,学生填写导学单。)

(2)感知1 平方米的大小

先估再验证:1 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进去多少位同学?(生填写在导学单后再验证)

(3)找一找、估一估

先由学生自主思考完成,再由教师引导、点拨。

(三)学习回顾

学生对本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可作复习资料使用,自主填写再订正。

(四)理解· 应用

课堂练习作为学生巩固知识的载体,也是反馈教师课堂质量的评价方式之一,建议教师走动查看学生完成质量情况。

(五)发散· 拓展

此环节注重知识的延展性、结构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及知识网络的建构。

本文以案例形式呈现了“学教作业”的具体使用方法,“学教作业”是学与教的融合,“学”中有“教”,“教”中有“学”,“学”“教”交融,和谐统一,共同发力。师生在共同完成“学教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感悟基本数学思想、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建构科学完善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教材解读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课堂教学观念得到改变,让课堂质量有了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