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质生产力赋能基层治理的科学应用

作者

唐京

四川省直机关党校 四川成都 61001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强调各地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支撑和基础工程,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所独有的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等特点,对加快推进我国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开拓进取的重要作用[1]。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基层治理,切实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质量发展,是强化基层政权、激发基层群众自治活力从而坚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一、新质生产力在基层治理领域中的内涵和核心要义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2]。结合党的基层组织及基层政权、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职责,新质生产力在基层治理领域中的内涵可理解为以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等赋能基层治理,引领组织建设、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等基层治理板块中的要素及要素组合跃迁,探索创建更新质态的基层治理机制体制,形成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其核心要义应该包括三点,一是塑成新性服务动能,运用新技术、搭建新平台,催生基层治理新的动力和能量,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 二是建成新型治理模式,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动能为支撑构建基层治理新的体系和模式,促进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 三是形成优质服务效果,在治理要素全面跃迁基础上实现更优的服务质态,充分展现制度优势,促进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切实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新质生产力在基层治理领域中的核心要义,应推动治理中的各类要素重构、服务业态转型升级、支撑体系形成等,塑造新型社会结构、优化社会生态,促进基层治理理念、服务方略及实践路径的全面革新。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基层治理实践的典型经验与模式

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逐渐形成较为鲜明的经验与模式,通过积极运用突破性技术、高科技方式实现治理能力和服务能效的高质发展和优质供给,为构建更为科学先进的治理模式提供支撑。

1. 新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多场景运用。信息化、智能化被广泛纳入城市社区和乡村建设规划,大量投入网络端、数字端等移动终端应用,在基层治理中全方位推行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造体系,线上办公、数据采集、云端管理、智能感知、路网监控、应急预警等创新技术逐渐深度植入生产生活、组织建设、政务执行、公共服务等各类场景,居民足不出户能接收到前沿知识和信息、独居老人可接受远程遥感看护、小区井盖发生位移即刻报警 ...... 在乡村振兴、就业服务、社区养老等领域充分展现了科技化的显著优势,新技术催生了公共环境的安防保障、政务服务的高效快捷、特殊人群的特别关照、服务信息的精准推送等更为优质现代的基层治理。

2. 高科技属性撬动的基层治理新动能。以新技术为支撑,通过搭建平台和形成体系,形成资源和能力的聚合,从而产生基层治理的新动能。笔者走访调研了成都市周边一些基层地区的建设情况,当前实践中常见的系统性功能集合有: 一是多功能平台式动能,利用手机、电脑等各类客户端,实现政务、商务、公共服务等综合功能,一站式满足各类人群全年龄段关于健康、饮食、教育、养老、休闲、娱乐等多项需求 ; 二是互助共享式动能,以乡镇村社、城市小区等为单位构架自助治理网络共同体,实现交流沟通、民主协商、志愿服务等多项功能,拉近邻里距离,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在线上重建熟人社会 ; 三是集约供给式动能,通过诸如中央厨房、社区养老、店小二营运等创新形式,实现特殊需求的集中解决,规模性应对基层治理中相对突出的问题,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惠及居民”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模板。

3. 新质生产力牵引出基层治理新模式。基于新技术、新动能的供给,逐步在基层探索形成新的治理模式,目前较为典型并成熟的是“五治”融合模式,即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融合,构建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赋能的新格局,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提供有效满足基层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更多高效能、高品质、高安全性的要素和服务,有效激发社会活力,展现融合发展的治理优势,统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新质生产力驱动基层治理焕新发展的科学应用

推动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从而避免产生“虚高度”[3]。正确辨知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及关键要素,科学应用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推进以高质量、高效能、先进性为衡量的治理,探索科学发展的现实途径,方能使新质生产力切实赋能基层治理。

(一)建立长效“新质”方论,推进以质优为衡量的治理

新质生产力是全方面的生产革命,不仅仅是理念上或术语上的革命,要切实融入到基层社会长期稳定和谐发展的建设实际之中。新的目标是为质,质意即高质量,其核心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基础性、规范性及长效化。基层治理中无论是对新理念的贯彻还是对新技术的践行,都应注重长远规划,既有发展眼光更有未来视角,避免短期性、短视化,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系统观念、采用系统集成方法论来探索精准有效的实施路径[4],注重链式、系统性、全周期发展,在具体的工作项目中细化发展步骤、阶段目标,落实队伍建设、制度规范、系统更新、成效固化、经验提炼等长效建设的支撑性任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周密支持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往往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坚持长效规划是有效规避盲目发展的不利结果,达到优质建设成果的必须准则。

(二)确立客观“新速”理念,立足以效能为检验的实践

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快速,必须紧密结合基层治理所需,同时,新质生产力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践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以高效能为检验是否为新质的内核标准: 效是效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更关键的则是人民群众的接受度、满意度,要审视基层治理中运用及推广的新技术、新动能能不能切实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新模式是不是普遍为公众所接受,新产业、新业态皆不能脱离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尤其在山区、乡村等欠发展地区,加强信息素养、数字理念等先进发展思维的引导,避免形成“数字困境”“边缘群体”等失衡现象,增强需求度高、实用性强的数字技术的使用率和参与度 ; 能是能量、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核准治理需求、设定发展量化指标、精准定位职能职责、严格权责监督,促进基层治理工作人员及参与者更新理念策略、提升能力水平,注重高层次技术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育,增强整体数字技术运用能力。

(三)树立现代“新利”思维,构建为先进为支撑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新质生产力牵引基层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先进性,不能“唯利是图”。一是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以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引领绿色健康的大众生活方式,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等作为基层生态治理的技术支撑,构建数字环保、在线生态监测、环境应急指挥等生态治理平台及体系,通过数字教育、信息宣传等手段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运用大数据、互联网、AR 等数字技术打造云书库、智慧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库,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文化水平与自信,促进建立具有各地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三是聚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在基层治理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构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供给体系,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广大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文丰安:《新质生产力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理论学刊》,2024 年第 3 期。

[2]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人民日报》,2024 年 3 月 1 日。

[3] 刘伟:《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 经济研究》,2024 年第3 期。

[4] 高帆:《系统集成: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方法论》,《改革》,2024 年第 7 期。

作者简介:唐京,副教授,研究方向:法治、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