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爱国 敬业

作者

沈香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培育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格。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意味着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指引着中国走出百年耻辱,实现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复兴;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对内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对外展示着民族形象,缔造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爱国主义精神是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中流砥柱,在战胜外辱,实现民族独立的过程中,爱国主义谱写了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历史。

爱国,自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追求,也是中国社会始终强调的个人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胸怀祖国,心系故土,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身体力行的践行着爱国主义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为了民族的进步和复兴,前赴后继,至死不渝。

在中国古代,爱国主要围绕维护国家统一和捍卫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而展开。“天无二日,士无二王。”(《礼记 • 孔子闲居》)孔子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和天下共主地位,“克己复礼为仁。”维护周礼。孔子的思想被孟子、董仲舒等人发扬光大,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自秦汉时期开始,大一统思想引领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天下统一为荣、以国家分裂为耻,避免战争、热爱和平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春秋时期,东周王逐渐衰弱,周边的少数民族趁虚而入,扰犯中原。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齐国强大起来,局势得以稍定。“尊王攘夷”成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古代中国,爱国思想是和忠君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朕即国家”,君既是一个个体的存在,也含有国家之意。君国一体,君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就是以君主的存亡为标志的,君亡则国灭。所以在古代,爱国必须忠君,爱国而不忠君,是不可想象的。忠君虽是个人的崇拜,但其也极大的烘托了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君主代表的不是某一群体的利益,也不是某一血缘团体的利益,他代表的是他权力所及的广大范围的共同利益,忠君所指向的也是这种大范围的共同利益。由此可以说,忠君也就是爱国,是对国家利益的保护,是人民利益的追求。

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既具有价值意蕴,又具有实践意义,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的连接点。敬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以及对自己工作的全身心的投入、把自己的工作视为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敬业是爱岗尽职的前提,也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职业道德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都对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相关规定,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既让个人价值在社会中的得以实现,也助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敬业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精神。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的记载, 后代的朱熹又阐述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也就是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同时要注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老子认为,民之行事,常做到几成就失败。如果能把持好谨慎的态度,始终如一,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这是老子对敬业的要求,就是以慎始慎终的态度对待工作。孔子也提出了敬业的思想,在《论语》中,他说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说,要治理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做好敬事而信、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三件事情就行了。“敬事而信”就是谨憤并专心致志地处理政事并有公信力。他还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里的“敬事”也就是敬业的意思,是指做事情严肃认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荀子的敬业观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积极的精神状态。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