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情景活动引路,让沉浸式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

刘碧芬

博罗中学

一、立足学情,设计理想化学习程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又明确指出“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1]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参与情景活动。基于学生特点和文本特色精心设计的情景活动,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更深入地感受文本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能力。

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8 首经典古诗词: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登高》、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清照《声声慢》。本单元归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等过程,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并尝试撰写文学评论,以提高审美鉴赏与表达交流能力。若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去理解、分析、鉴赏诗歌,则能促使沉浸式学习 真正发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达成单元目标,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布鲁纳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最优教学模式,只能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设置与之相应相称的理想化程序。”课前调查发现,凭借详尽的注释,学生基本能疏通诗意,但普遍缺乏对诗歌深层情感与哲理的体验与领悟。因此,应促使学生化被动吸收为主动思考与鉴赏,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是更优之选。通过设置一系列读、写、画、做、讨论等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与领悟。

二、精心设计与组织语文学习活动,注重实效。

学习活动应是持续、长久的实践过程,需贯穿课内与课外,融合个体探究与合作交流。情景活动的开展需依据学情与文本特点灵活安排。本单元主要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学习活动:

( 一) 课堂互动情景小活

此类活动与教师讲授相结合,融入诗词鉴赏过程。

化诗为画,想象意境: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该诗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勾勒出恬淡的乡村图景(“方宅十余亩 ... 鸡鸣桑树颠”)。宋代黄庭坚言:“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课堂上引导学生尝试作画,即使笔触简拙,但绘制过程本身便是一种沉浸体验。学生在想象与构图间,能更真切地“看见”那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图景,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当学生对着自己的简笔画会心一笑时,其对诗意的向往、对陶渊明回归自然情感的体悟已然加深。

比译品鉴,感受语言: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引入许渊冲英译本(如“The Great River eastward flows...Made a great show!”[2])与原文对比。学生通过比较“大江东去 ... 一时多少豪杰”的中英文表达,在“新”“趣”中更深刻地感受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形象与独特表现力。

比较诵读,体味情感:诵读是体会诗词情感的重要方式。除常规诵读形式外,引入“比较诵读法”可深化理解。如学习李清照《声声慢》,对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叠字,探讨三种读法: ① 声音渐高; ② 声音渐低; ③ 低- 高- 低起伏。学生通过比较、讨论,普遍认为第三种更能传递词中层层递进、无法排遣的浓愁。此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语音与情感的关系,在声音的实践中“走进”词人内心。

( 二) 课后个体沉浸式创作活动

此类活动强调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创作,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情感、领悟哲理。

想象创写/ 演:针对叙事性强的诗词,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故事或剧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瑰丽想象描绘迷离梦境。学生可尝试以穿越、民间故事、评书等不同风格书写太白梦游故事,在创作中深入感知意象的奇幻多彩,体会李白诗歌大胆夸张、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琵琶行》同样适合此类活动。创作成果可在班内进行分享或表演。

诗词手抄报:学生自选心仪诗词制作手抄报,将诗词内容、意象理解、情感体悟、艺术特色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此活动锻炼综合性鉴赏能力,学习在创作中深化。

撰写文学短评:引导学生立足个人阅读感受,用简练文字记录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与评价。这有助于梳理积累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规律,提升审美能力。

( 三)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此类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协作中深化学习。

诗词朗诵会 / 表演会:小组选择单元内一首作品,反复揣摩其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共同设计朗诵脚本,分工完成配乐、背景、角色朗诵(或吟诵、歌唱、舞蹈结合等表演形式)。活动过程即深度解读与艺术呈现的过程。

意象 / 情感关键词梳理:如学习杜甫《登高》,小组合作罗列诗中体现作者境况“惨状”的词汇(意象),并探讨诗人铺陈悲情的层次与逻辑。

典故探究图表: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设计图表引导学生梳理: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作者的称呼方式及其蕴含的态度(如“英雄”、“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等)、作者面临的现实处境(身份、事件、心境)等。此活动聚焦理解典故的作用与情感内涵,并通过称呼语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主题辩论:围绕单元内不同的人生观展开辩论。例如:曹操《短歌行》中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豪情 vs.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理想,探讨“你更认同哪一种人生态度”。辩论促使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辨析不同价值取向。

( 四) 个性化选择活动

遵循《课标》“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建议,提供一定的自主空间。例如:对《琵琶行》,学生可自由选择将其改编为故事或剧本,甚至进行排演。对于朗诵会,鼓励学生依据特长和兴趣,选择纯朗诵、或加入演唱、舞蹈、快板、戏曲等多种形式进行演绎(故可称为“诗词表演会”)。

补充必要信息:如英译本指明许渊冲译本(与参考文献对应)。

结语:

语文学习活动本质是学生在教科书和教师引领下进行的自主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 。教师应避免陷入大量讲解分析的窠臼,需紧扣“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任务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语文学习情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置身其中,促进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发展。评价一堂课的关键,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而在于有多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有多少学生的情感被投入 ,以及有多少学生由此萌生了对文学的热爱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情,精心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其贯通课内课外,融合个体协作,兼具创作与梳理。通过适切的活动引领,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成长,这应是语文教学不懈的追求。让情景活动引路,使沉浸式学习 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许渊冲,译.《总要旷达:许渊冲译苏轼诗词》[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 陈达姗 .《基于语篇类型的学习活动设计——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