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流于形式问题及深度聆听引导策略探讨

作者

周舒思

永兴县树德初级中学 423300

引言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养成的关键阶段,音乐欣赏教学肩负着课程体系育人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这门课往往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方式死板等原因流于表面现象,学生没有形成对音乐的深层感受和想法。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和审美教育载体,它的价值不只体现在知识传授上,还体现在通过深度聆听来引领学生获取感悟和思维拓展。本研究旨在解剖现存问题并讨论深度聆听之价值和实践路径。

一、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流于形式的现状与成因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重视度不足

在实践中,音乐欣赏往往被认为是一门“调剂性的课程”, 其教学目标更多地停留于知识传授和表面感受的水平上,而缺少对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行深层次的培养。教师通常只注重应试或者教学任务的完成,却忽略音乐教育中人文关怀价值。这一目标定位的含混不清使音乐欣赏很难起到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同时还造成了学生对音乐没有深入的关注和长久的兴趣。

(二)课堂时间安排与教学方式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安排都压缩了音乐课的课时,造成欣赏环节草草了事,教学方式通常是播放乐曲和简单的讲解,缺少互动和灵感。教师习惯于“教师讲述,学生倾听”的模式,课堂缺少探究性与创造性。形式化教学弱化音乐作品感染力的同时,让学生很难建立起个人化聆听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只停留于旋律、歌词等表面的认识上,审美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三)学生主体参与缺失,缺乏审美体验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缺乏表达感受和参与探讨的契机。教师过多地强调了作品背景或者知识点,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指导,从而弱化了学生审美体验。对音乐细节重视不够和感情投入不够,使得学生鉴赏时易出现枯燥乏味的感觉,时间长了就会丧失兴趣。学生主体性缺失使得音乐欣赏很难真正达到“以美育人等”这一核心目的。

二、深度聆听的价值与理论依据

(一)促进学生音乐理解力与审美能力

深度聆听重在多维度地感知和思考音乐作品,能帮助学生跳出表层旋律中的直觉,深刻领悟音乐的构造、情感和文化内涵。通过指导学生对旋律线条、节奏变化,配器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长期坚持深度聆听训练也可以培养学生审美判断和艺术鉴赏能力让他们在音乐体验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以及自主的审美意识。

(二)提升情感共鸣与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深度聆听能引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共鸣,让学生在旋律和和声流淌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强化情感体验,又能启动想象和联想,进而推动创造性思维。学生把听过的音乐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就会在情感上得到更深的领悟,这一经验有利于思维空间的扩展和个性及创造力的充分发展。

(三)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在艺术感知、表达和文化理解方面的能力,而深入的聆听体验与这一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学生通过详细地感受音乐作品,既可以促进感知力的发展,又可以在分析和沟通中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深度聆听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中音乐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理解力。这种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音乐教育向深层次和长效方向发展。

三、深度聆听的引导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音乐感知兴趣

在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与乐曲意境相契合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引发感知兴趣。通过播放和作品有关的画面,录像或故事导入等方式,有助于学生迅速地走进音乐中描述的场景中去,并产生一种直观的情感联结。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乐曲内涵,使乐曲不拘泥于抽象符号而变成可感的艺术形象。这种创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专注度和期待感,从而为深度聆听打下基础。

(二)设计层次化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聆听

深度聆听要以教师提问为导向循序渐进,所以提问的层次性特别重要。教师可以由表及里地提出问题,如从“听什么乐器的”到“这个配器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氛围”, 再到“这个旋律是怎样反映作曲家想法的”。这种由浅及深的叩问,既有利于学生听音乐时逻辑思维链条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地理解音乐和审美升华。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将逐步学会用思维来倾听,并在探究中得到较为完整的音乐体验。

(三)多元化评价方式,强化学生音乐体验

科学地设计评价方式,能有效固化深度聆听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传统口头提问和笔头测评的同时,也可引入多元化评价方法,例如小组合作交流、绘画展现音乐意境以及即兴肢体律动。这种多元化的反馈形式可以帮助学生用个性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认识和情感,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开放性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对自身聆听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与深化,让音乐欣赏成为一种真正鲜活且长久的审美体验。

结论

音乐欣赏教学如果停留于浅层传递上,就很难引起学生审美兴趣和艺术潜能。深度聆听引导学生从情景中感悟、从思维中探究、从表达中沟通,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综合素养。研究提出创设情境,设计层次化的问题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等有效策略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学效果优化。促进深度聆听既是提高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也是贯彻美育目标,达到以美育人目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源 .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 2025(2):121-123.

[2] 陈肖蕾 . 立足于深度学习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有效聆听”策略探索[J]. 艺术教育 , 2024(11):126-129.

[3] 张洁 .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聆听”实践与策略研究 [J]. 互动软件 , 2023(5):5796.

[4] 傅秋怡 .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融合实践策略 [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5(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