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主任工作实践
王承平
重庆市北碚区状元小学
一、引言
小学低年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奠基期”,其中包括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模式、社交习惯,其心理健康状态对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班主任和学生日常互动最频繁,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成为学生信赖的对象,其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渗透性与持续性,可以融入教学、互动、管理这些环节,但目前大多数的班主任仍然存在“重行为、轻心理”“重处理、轻预防”等问题,对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把握不足,教育方式缺少针对性。本篇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探讨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路径,为一线实践提供参考,帮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成长。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六到八岁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不仅仅只是认知能力、情绪管理、社交技能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人格塑造的萌芽期。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情绪表达直接,但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因小事出现哭闹、冲动等表现;社交愿望逐渐增强,却因缺少有效的沟通方法,常与同伴产生矛盾;对规则的理解较浅,容易被受外界环境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管理情绪、掌握社交方法,更能引导他们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和抗挫折能力,为孩子们的终身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3.1 打造积极的班级心理环境
3.1.1 建立信任的师生关系
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感,班主任应该通过日常的关心建立信任。比如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用鼓励的话语(比如“你今天主动帮同学,真不错!”)肯定积极行为,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
3.1.2 培养互助的同伴关系
班主任还可以采用“同桌互助”“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比如开展“我的小优点”分享活动,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个优点,同时夸赞同桌,帮助学生发现他人的长处,减少嫉妒、排斥等不良情绪。
3.2 在日常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3.2.1 规则教育中的心理引导
低年级学生对“规则”的理解需要结合实际场景。班主任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规则的意义,而不是单纯强迫服从,避免引发抵触心理。
3.2.2 问题行为的心理干预
当学生出现哭闹、打人等举动时,班主任应该先共情,再引导他们表达情绪,最后教给解决办法,帮助学生从“情绪化行为”转变为“理性表达”。
3.3 设计符合特点的心理健康活动
3.3.1 情绪管理主题活动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绘本、绘画等形式开展活动。比如读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让学生认识“开心、生气、难过”等情绪;用“情绪温度计”绘画(画一个温度计,用颜色表示当天的情绪程度),帮助学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3.3.2 社交技能训练活动
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训练沟通技巧,比如模拟“怎样向同学借东西”“被拒绝了怎么办”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练习礼貌用语和应对方式,减少社交中的挫折感。
3.4 借助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4.1 语文课中的心理引导
班主任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积极心理元素进行拓展。比如在学习《孔融让梨》时,引导学生讨论“分享带来的快乐”;朗读儿歌《好朋友》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和朋友相处的小窍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体会社交智慧。
3.4.2 美术课中的情绪表达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以通过绘画释放情绪。比如布置“我的一天”绘画作业,让学生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开心或难过的事,班主任通过画作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情绪低落的学生及时沟通疏导。
3.5 家校合作增强教育效果
3.5.1 搭建家校沟通渠道
可以定期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介绍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建议家长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方式,避免过度保护和严厉指责。
3.5.2 开展亲子心理活动
班主任可以多组织“亲子合作做手工”“家庭优点树”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建设中。比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优点树”,每天写下一个家庭成员的优点,增强家庭支持系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四、实践中的注意要点
4.1 避免“标签化”评价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形成阶段,对老师的评价极为敏感。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老师应该避免使用“调皮”“不听话”等定性标签,而是具体描述其行为及影响。这种描述能让学生明确行为与后果的关联,引导其关注“怎么做更好”,而不是纠结于“我是不是坏孩子”,保护其自我价值感。
4.2 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质等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因父母过度保护而缺乏独立性,有的因家庭变故表现出沉默寡言,班主任需要通过日常观察(如课堂参与度、课间状态、与同伴互动频率)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策略——比如对内向学生多给予“一对一发言”机会,对情绪敏感学生增加肢体安抚(如轻拍肩膀),必要时可以联合学校心理教师开展专业疏导,或与家长共同制定干预方案。
五、结论
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细致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班主任应该以爱心、耐心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打造积极氛围、设计有效活动、加强家校合作,帮助学生在成长初期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思琦 . 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N]. 市场信息报 , 2025-04-21 (015).
[2] 林燕山 .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J].考试周刊 , 2025, (16): 1-4.
[3] 王君.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 吉林教育,2024, (31): 80-82.
[4] 龚秋云 .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J]. 江西教育 ,2024, (15):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