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得分率
王菊青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第四中学 674100
一、学生解决问题得分率低的现状
(一)审题能力欠缺,信息提取不准
审题乃是解决问题极为关键的起始步骤。然而许多学生在审题之际,存在马虎大意、急切求成的情形。他们未能仔细研读题目,对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条件以及要求领会得不够深入,致使在解题进程中出现方向偏差。部分学生即便能够读懂题目,却难以精准提取有效信息,无法将题目中的文字表述转化成数学语言或是逻辑关系,进而对后续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择取产生影响。
(二)解题思路局限,缺少创新思维
在解决问题之时,一些学生惯于依据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去思考,欠缺灵活性与创新性。当碰到与常规题目稍有差异的问题时,他们便无法拓展思路,寻觅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另外,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少对多种方法的尝试与探索,常常仅采用一种方法解题,一旦该方法行不通,就容易陷入困境,难以继续解决问题。
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得分率的对策
(一)培养审题习惯,提高信息提取能力
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内容,一般涵盖已知条件、隐藏条件以及问题的目标。培育学生的审题习性,实际上就是教导学生构建一套“筛选 - 整合 - 关联”的信息处理流程。借由引导学生对关键信息进行圈画,梳理数量之间的联系,能够降低由于审题不细心而产生的失误,使得学生在精准掌握问题关键的前提下开展解题,为后续的解题步骤奠定正确的根基。
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问题”为例:“超市中面每箱牛奶有 12 盒,妈妈买了 3 箱,另外还买了 5 盒散装的牛奶,妈妈总共买了多少盒牛奶呢?”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采用不一样的符号去圈画信息:用“△”来标记已知条件“每箱12 盒”“3 箱”“5 盒散装”,用“○”来标记问题“一共多少盒”。紧接着提出问题:“‘每箱 12 盒’和‘3 箱’这两个信息可以计算出什么?算出来的结果跟‘5 盒散装’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在圈画以及思考的过程中获取关键信息,梳理清楚“先计算整箱牛奶的总数,再加上散装牛奶的数量”解题思路,防止因为遗漏“散装牛奶”或者将“箱数与盒数”弄混而出现错误。
(二)拓宽解题思路,鼓励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理论着重指出,处理问题的进程并非单一方式的不断重复,而是对多种思路的探寻与抉择。拓宽解题思路,有助于学生冲破思维的固有模式,依据问题的特性挑选更为简便的途径。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去剖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将算术方法与画图方法相结合,让正向推理与逆向思索相互补充。如此,不仅能够提升解题的效率,而且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观念,使学生在遭遇复杂问题时,具备更强的应变能力。
以小学数学四年级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实例:“在一个笼子中,鸡和兔总计有 8 只,它们的腿一共有 26 条,那么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呢?”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常规的算术方法来解答该问题:假定笼子中全部都是鸡,那么腿的总数就是 8 乘以 2,等于 16 条,这比实际的腿数少了 26 减去 16,即10 条。每将 1 只鸡替换成 1 只兔,腿的数量就会增加 2 条,所以兔子的数量是10 除以 2,等于 5 只,鸡的数量则是 8 减去 5,等于 3 只。在此之后,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画图方法:用“
”来表示动物的头,每只动物先画上 2 条腿(以此代表鸡),这个时候腿的总数是 16 条,还剩下 10 条腿,将这 10 条腿每 2 条分为一组,添加到“○”的下方,这样就可以补出5 只“有4 条腿的动物”(代表兔),从而直观地得出答案。另外,还能够引导学生使用列表方法,将鸡和兔的数量一一列举出来,进而对结果加以验证。通过对多种解题思路进行比较,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不同方法所具备的优势,拓宽学生解题的视野。
(三)规范答题行为,提升表述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求得出正确的结果,同时也要将解题的流程呈现出来。所谓规范答题行为,涵盖了对书写格式加以规范、将步骤阐述完整以及准确运用数学用语等方面。而提升学生的表述能力,能够助力学生将内在的解题逻辑,转化为外在规范的文字或者符号表达,防止因为步骤欠缺、表述含混而出现“明明会做却得不到分”的状况,保障解题流程既完整又准确。
以小学数学五年级 “长方体体积计算应用” 为例:“有一个长方体水箱,它的长是 5 分米,宽是 4 分米,高为 3 分米,问这个水箱最多可以装多少升水?(已知 1 立方分米等同于 1 升)” 在展开教学的时候,要清晰明确答题规范方面的要求:首先写出所运用的公式,接着代入具体的数据来计算,最后结合单位换算得出最终的结果并且进行作答。引导学生依照规范书写,比如:“长方体体积公式: V= 长 × 宽 × 高;代入数据: V=5×4×3=60 (立方分米);单位换算:60 立方分米 =60 升;答:这个水箱最多能装 60 升水。” 要是学生出现像“没有写公式就直接进行计算”“遗漏书写单位”“答题不完整”问题,要及时予以指出并且通过示范进行修改,让学生清楚每一步表述的具体要求,经过不断的训练来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这其中关联着知识领会、思维拓展、习惯养成以及心理素养等多个层面的要素。得分率的高低,不光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反映其综合剖析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走向以及常见错误,有利于教师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设计加以优化。
参考文献:
[1] 林苗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J]. 家长 ,2025,(22):61-63.
[2] 王 小 莲 . 基 于 问 题 解 决 的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方 法 研 究 [J]. 数 学 之友 ,2025,(1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