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情绪基础”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
廖玉香
福建省上杭县城西小学 364200
一、基于积极情绪基础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内驱力,提升课程实效性
积极情绪能够带动大脑的奖励反馈系统,让学生更愿意积极参与学习任务。常规作业大多都是重复性练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以机械应付的方式对待;而基于积极情绪所设计的作业,会借助游戏化的任务、贴近生活的场景等办法,将道德准则和法治要求转变成富有趣味又具挑战性的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在开心的体验里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如,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解决校园冲突,学生一方面能体会到合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还能更深入理解“友善待人”原则。
(二)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以积极情绪为基础设计作业,凭借正向反馈、同伴之间互动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表达情感、树立自信心的机会。如,布置“家庭感恩日记”引导学生记录下生活中的温暖时刻并分享感受,这既能够加强学生对“孝亲敬长”价值观的认可,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可看到,这类作业对塑造乐观的人格、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有益处,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达成“用道德滋润心灵、用法则指导行为”的育人目的。
二、基于积极情绪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对策
(一)立足生活实际,设计“情境化”作业,激发积极情绪共鸣
所谓情境化作业,是将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巧妙融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场景之中,使得学生得以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生活情境里,切实感知道德的价值,领会法治的重要意义。一旦作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学生就更容易产生那种仿佛置身其中的代入感,从而有效降低对作业的陌生感以及抵触情绪。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为例,可设计“校园问题小侦探”情境化作业。此项作业以学生日常的校园生活作为背景,要求学生留意校园里那些存在改进需求的地方,例如教学楼走廊的安全标识是否足够清晰明确、操场器材的摆放是否便于同学们使用、食堂就餐秩序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等情况。学生需通过文字记录或者画笔描绘的方式,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呈现出来,并结合自身的思考,去思索怎样借助一些细微的行动来改善这些问题,例如为不够清晰的安全标识设计新颖的图案、向老师提出关于器材摆放的合理建议、制定食堂就餐的文明小规则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自己是校园的一分子,自己的行动能够为校园变得更加美好贡献力量,由此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出对校园的热爱之情,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二)丰富作业形式,设计“多元化”作业,提升积极情绪体验
以往单一的书面作业模式常常仅着重对语言智能的考查,很难契合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学生会因为无法施展自身优势而萌生消极情绪。而多样化作业设计切实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别,借助丰富多样的作业样式,为学生搭建展示不同智能长处的平台,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契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中收获成功感受,从而增进积极情感体会,提升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自信与兴趣。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为例,可设计多样化作业组合。针对具备语言智能优势的学生,布置“农产品故事分享”作业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询问家人,了解一种自己平日里经常食用的食物(例如大米、小麦、蔬菜之类)从种植直至加工的整个流程,随后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并分享给身旁的人;针对拥有空间智能和动觉智能优势的学生,设计“衣食之源手账”作业,鼓励学生利用彩笔绘制出农作物生长过程的连环图画,亦或是使用黏土、卡纸等材料制作出食物加工流程的立体模型,并在作品旁边标注关键信息;针对具备人际智能优势的学生,可设计“小小调查员” 作业,让学生走进社区的超市或者菜市场,对摊主或者采购员展开采访,了解不同农产品的来源、价格以及运输情况,然后对采访内容加以整理,形成简易的调查报告。不同形式的作业能够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与优势作出选择,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身特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评价方式,实施 “多元化” 评价,强化积极情绪反馈
多元化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定、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有机融合,从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提升状况、情感态度展现等多个不同维度,针对学生的作业展开评价。如此,学生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获取认可,切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进而强化其积极情绪,激发出后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是公民》单元的 “公民权利小调查” 作业为例,来阐述如何实施多元化评价。第一步是学生自评,学生按照作业规定的要求,回忆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像是否积极踊跃地去收集资料、有没有认真仔细地整理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能否清晰明了地表达出自己对于公民权利的理解等等,对自己所完成的作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肯定自己的长处,也要清楚明白有待改进的地方;第二步是同伴互评,把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小组内部成员相互查看彼此的作业,从调查内容的完整程度、表达的逻辑是否清晰、思考所达到的深度等层面展开评价;第三步是教师评价,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的结果,同时兼顾作业本身的质量,从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展开全面评价,不仅要指出作业当中存在的优点,还要针对学生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经由多元化的评价途径,学生能够从多个不同方面获取正面反馈,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从而使积极情绪得到强化,进一步提升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结语
总之,将积极情绪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中,既体现了对儿童学习心理规律的尊重,也是提高课程育人实际成效的关键出发点。当作业不再被学生当作负担,而变成一场充满趣味性、富含意义且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探索之旅的时候,学生会更乐意打开心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凭借情感来推动知识学习、引导行为实践的设计思路,不光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还能够推动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兴俊 .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探究 [J]. 辽宁教育 ,2025,(09):83-85.
[2] 廖碧娟 .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1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