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媒语境下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表达探索

作者

马黎彦

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

在信息过载、渠道多元、受众分化的融媒语境下,重大主题报道面临着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从“内容为主”向“体验为王”的深刻转型 [1]。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成为摆在所有主流媒体面前的共同课题。《人民画报》作为国家级画报,推出品牌栏目《人民画报 全媒播报》,积极融合新媒体手段,大胆创新全媒体视域下的叙事手法,以记者第一视角,抢现场、抓活鱼,通过深度策划,在全国两会等多个重大主题中制作全媒体产品,在引导社会舆论、塑造公众认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旨在系统剖析该栏目 2025 年全国两会系列视频的创新策略,以期为同类媒体的深度融合与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一、年轻态叙事:主流价值的青春化表达

重大主题报道要在融媒语境下实现破圈传播,不仅要在语态上进行创新,将“硬话题”实现“软传播”;还要用创意增强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实现主流价值的青春化表达。

(一)语态创新:从宣教到对话

《人民画报 全媒播报》2025 年全国两会系列视频(下文简称系列视频)摒弃传统时政报道的宏大叙事,采用轻松活泼的年轻化表达,将出镜记者作为连接宏大主题与微观个体的情感纽带,尝试传播话语的“人格化”转型。人格化传播的核心是情感共鸣[2]。在报道2025 年全国两会时,记者用“土专家”“点赞”“撑腰”等生活化、具有网感的词汇,消解政策解读的距离感,搭建与年轻用户沟通的桥梁。其中《搞农业的女生有多酷?》发布时正值国际妇女节,借助节日热点,记者收集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身份妇女的节日祝福,通过第一视角真情实感的记录,自然地融入叙事,成为情感共鸣的“触发者”,从而引发观众深层的情感共振,实现价值观的柔性传递。

(二)策划创新:创意传播增强吸引力

系列视频在策划过程中,重点聚焦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民营经济等热点话题,通过创意巧思吸引年轻用户点进来、赞起来。《搞农业的女生有多酷?》创新性聚焦 90 后人大代表沈燕芬,讲述她从城市白领到新农人的身份转变,以及如何运用无人机等农机新设备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视频开篇设置创意巧思埋下悬念——向沈燕芬赠送一份特殊的“礼物”,以此吸引用户观看。随着故事的深入,“礼物”揭晓,是一张以《人民画报》第一期杂志封面为图的明信片,上面印着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和沈燕芬这位90 后女拖拉机手的身份遥相呼应,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联动,深化了主题内涵。

二、小切口表达:宏大主题的微观呈现

重大主题报道常常涉及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等话题,如何透过小视角挖掘好选题,呈现新表达?该系列视频把握融媒语境下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将小切口报道和情绪传播手法代入重大主题报道的话语体系中,运用快节奏剪辑,多元化场景,找准受访者的故事点,以小视角反映大主题,通过多元场景丰富报道内容。

(一)小视角反映大主题

2025 年全国两会上,被视为撬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支点的新质生产力,成为热度最高的关键词之一。系列视频策划立意便从新质生产力这一热点切入,从两会当中富有“新意”和“心意”的细节点出发,根据受众关切,邀请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民营经济如何探索新质生产力的未来路径” “新农人如何迸发新活力”等主题,为海内外用户深度解读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相关报道频频“破圈”,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获得积极评价和广泛转发。

(二)多元场景丰富内容表达

融媒报道的创新,本质上是重构传受关系,变“受众”为“用户”,变“观看”为“参与”[3][4]。该系列视频分为“两会直击”和“代表观点”两个板块,通过多元场景的设置,提升用户的获得感。“两会直击”中,记者来到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现场、梅地亚新闻中心等地进行现场播报;“代表观点”则深入到浙江团组、广东团组等多个驻地,以记者第一视角,抢现场、抓活鱼,通过多元场景的转变和对场景及受访者的细腻捕捉,记录探访人大代表、聆听团组活动的全过程,向用户展示有深度、有细节、有内容的报道,以小见大,彰显从“民生小事”到“国之大者”的目标与愿景。

三、轻量化传播:移动优先的传播策略

全国两会议程多、议题重,如何获得更多用户的持续关注?改系列视频充分考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采用短小精悍的轻量化设计,通过多平台分发,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内容的全域覆盖和精准触达。

(一)“短”“时”“新”特点:适应移动传播新规律

融媒语境下的重大主题报道要适应当下的移动传播规律。视频不仅要“短”而“精”,还要求“时”求“新”,使用户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报道的最新鲜最核心的内容。“两会直击”板块视频时长在 1 分钟左右,注重时效性,聚焦全国人大记者会、代表通道、人大开幕等热点内容,突出现场感、即时性,发回最新报道,回应舆论关切;“代表观点”板块视频时长在 3 到5 分钟左右,通过记者的现场观察与实时解读,带领受众以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现场氛围,增强报道的互动性、真实性和感染力。这种短平快的内容特点适应了移动端用户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内容的传播效率和覆盖面。

(二)多平台分发:全域覆盖扩大影响

该系列视频秉持“集中策划、协同生产、全媒发布”的原则,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种展现形式、多平台传播”的融合传播生产方式,打通海内外多平台传播渠道,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平台、多语种全媒体传播,构建立体传播格局。系列视频在微博、微信、快手、B 站、人民日报客户端、脸书等海内外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发,相关话题进入快手平台热榜,热度飙升;入选人民日报两会热文榜,影响力指数9.12 ;入选 “视界”平台“两会政热点”。同时,该系列视频播发后得到相关代表的好评肯定,收获了大批海内外网友的点赞,内外传播效果俱佳。

结语

融媒语境下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表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叙事策略、表达方式、传播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创新。从《人民画报 全媒播报》全国两会报道实践来看,要想获得有效传播,需要在“年轻态叙事、小切口表达、轻量化传播”上下功夫,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这样才能实现主流价值与青春语态的有机融合,找到宏大主题与个体情感之间的" 最大公约数",创作出更多既能传递主流价值又能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彭琪月,吴晓琴,罗瑞华,等 . 重大报道清新叙事 硬核内容柔性传播 [J]. 新闻战线,2023(4 上 ).

[2] 宋建武 .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逻辑、路径与关键 [J]. 新闻与写作,2021(01): 5-10.

[3] 高晓虹, 赵希婧 . 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传播策略研究——以建党百年宣传为例 [J].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 43(10): 1-7.

[4] 彭兰. 媒介化、连接化、赛博格化: 理解媒介革命的三个维度[J]. 国际新闻界,2023, 45(01): 45-62.

作者简介:马黎彦(1996.8-),女,回族,籍贯:河南郑州人融媒体记者,初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