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韩锐 李全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古云镇东池小学 252400
引言
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育德、育智、育美、育体的多重功能,更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劳动素养培育中发挥着独特价值。近年来,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更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在“五育并举”实践过程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仍存在系统性不足与实施落地难的矛盾。本文旨在引发对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深入探讨,为其与五育融合提供可行性对策与实践依据。
一、小学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背景下的价值定位与现实困境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体系的重要组成,对小学生全面发展有独特价值。它能强化动手与劳动技能,培育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小学是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将其融入德智体美劳体系,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双减”政策下,其育人功能更突出,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尽管劳动教育政策地位上升,实际落实却困境重重。部分小学重视不足,将其附属其他课程,缺乏系统规划与设计,导致教学目标模糊、育人功能弱化。一些学校受场地、师资、实践资源限制,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化,缺深度与体验感,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获得感低。家长存认知误区,重文化课轻劳动素养,削弱了社会支持,使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处于薄弱地带。当前教育生态优化,推动劳动教育与其他育人维度协同是基础教育改革重点。但现状是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独立性与系统性,教材、课程、师资、评价机制不完善,价值未有效体现。城乡资源不均、办学条件差异大,部分地区劳动教育形态初级,缺持续性与规范性。实现其与“五育并举”有机融合,需重定位其育人角色,从政策、课程、社会参与等多维度推进体系改革重建。
二、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面临不少问题。首先是课程体系不健全,部分学校未将其纳入正式课程计划,课时安排零散、被压缩甚至取消。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与实践性,无法支撑学生劳动能力的渐进培养。教学目标模糊,与学生年龄和成长阶段脱节,未能体现育人价值。这是因为部分基层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功能认识不足,缺乏完整的课程开发与实施逻辑,影响了其有效落地和持续开展。其次是师资结构问题突出,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多数小学没有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且缺乏系统培训与专业指导,导致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教师自身劳动教育理念欠缺,缺乏劳动过程管理能力和安全防护知识,影响课堂效率与质量。部分教师受传统模式影响,将劳动教育视为边缘活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体验,使劳动课流于形式,削弱了其本质价值。
此外,家庭与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也制约着劳动教育开展。家庭层面,部分家长不理解、不重视劳动教育,担心影响学业,甚至认为劳动缺乏教育意义,导致学生产生排斥心理,降低了教育延伸效果。社会层面,学校与社区、企业等资源对接不足,缺少合适的劳动实践基地与合作机制,限制了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实践深度。同时,缺乏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劳动教育“有课无评”,影响了发展动力和教师积极性。这些问题反映出小学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与基层执行存在落差,需通过制度再设计与机制创新解决。
三、构建高效路径推动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发展
要推动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实现融合发展,首先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强化顶层设计与区域统筹,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形成稳定结构。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已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制定科学、系统的劳动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内容范围与能力指标。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可开发校本化劳动课程资源,将传统技能学习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拓展课程类型与实施形式。同时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与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内容整合,探索主题式、项目式劳动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整体性与综合
育人效能。
师资力量的建设与保障是实现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应构建“理论研修 + 技能实训 + 跟岗实践”的多层次培训体系,通过专题工作坊、跨校教研联盟、线上课程平台等多形式开展培训,系统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素养。高校师范类专业需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模块,开设《劳动教育概论》《小学劳动教学设计》等核心课程,同步建设校内劳动实践工坊,确保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操能力,为基础教育系统定向输送专业人才。针对现有教师群体,需分层开展专项培训:对兼任教师强化劳动安全规范与应急处理技能培训,对骨干教师侧重劳动教育理念更新与项目式教学方法创新指导,通过案例研讨、现场观摩、成果展示等形式,深化教师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与落地能力。学校应按班级规模配比设立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岗位,同时聘请社区能工巧匠、农业技术员、企业工程师等担任校外实践导师,组建“专职教师 + 学科教师 + 外聘专家 + 社会实践指导员”的协同教学团队,通过定期备课研讨、跨领域课程开发,从多元视角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应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支持体系。学校需通过家长课堂、劳动教育沙龙等形式加强与家庭的深度沟通,系统解读劳动教育对品格塑造、能力培养的多元价值,引导家长摒弃“劳动无用”的误区。可设计分学段家庭劳动清单,布置种植养护、家务分工等家庭劳动作业,开展“亲子劳动日”等活动,让家长以参与者身份陪伴孩子体验劳动,延伸课堂教育效果,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动手能力。在社会资源层面,可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开辟“校园微农场”“社区服务岗”,联合农场开发“作物生长周期”实践项目,携手企业打造“职业体验日”活动,形成覆盖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景化实践基地网络,通过项目化任务设计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深化劳动认知。同时应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采用“劳动日志 + 成果展示 + 能力进阶档案”的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如参与态度、合作表现)、成果性评价(如劳动作品、实践报告)与发展性评价(如技能提升、认知转变)有机结合,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家校社评价数据互通,确保劳动教育成效可追溯、可衡量、可延续,为其深度融入五育协同体系筑牢制度根基。
结语
本文围绕“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展开分析,厘清了其在育人体系中的价值定位,揭示了当前实践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多维优化策略。推动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未来需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保障、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实现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的协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 何俊伟.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月刊 ,2023,15(4):82-86.
[2] 宋佳颖, 韩立波.“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22,19(7):57-61.
[3] 谭蕾 , 周志刚 .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J]. 当代教师教育 ,2021,8(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