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挑战与策略
颜桂英
云南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在信息洪流奔涌的全媒体时代,一部手机即可连接世界,一个热点瞬间点燃全网。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其网络舆情的发酵速度与复杂程度远超传统认知,对基层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的战略部署。如何在全媒体环境下有效引导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不仅是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更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1 全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新生态
全媒体时代以其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融合化、信息裂变化、受众参与深层化等特征重塑了网络舆情生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报告,截至 2025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1.23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9.7% ,短视频用户、社交媒体活跃度持续攀升,构成舆情生成与扩散的庞大基础。在此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鲜明的新特点。
(1)爆发瞬时性增强。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通过微博、抖音、微信群等平台,在极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广泛传播。例如,2022年4月29日,湖南长沙一居民自建房发生倒塌。事故发生后几分钟内,现场群众拍摄的短视频就在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被大量转发,“长沙楼房倒塌”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
(2)信息真伪交织复杂。自媒体时代“人人手握麦克风”,大量未经核实的信息、片面解读甚至恶意谣言混杂在真实信息流中,极易引发公众恐慌与误判。真相与谣言在赛跑中,基层政府常处于被动澄清的位置。例如,2022 年 8 月,重庆发生森林火灾,众多摩托车志愿者自发参与救援物资运输,获得全网赞誉。但同时,网络上开始流传“摩托车志愿者逆行闯卡、造成交通拥堵”、“志愿者索要高额报酬”等真假难辨的信息。
(3)情绪化表达与极化倾向凸显。网民的评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同情、愤怒、质疑等情感迅速聚集。在特定议题上,不同观点群体容易形成对立,甚至演变为网络舆论场的撕裂。例如,2022 年 6 月,唐山一烧烤店发生多名男子围殴女性事件。现场监控视频在网络上曝光后,瞬间引爆全网。由于视频的暴力画面极具冲击力,瞬间激发了公众的愤怒、恐惧和同情等强烈情绪。网络舆论场迅速被“严惩凶手”、“保护女性安全”的声浪淹没,对事件本身的法理讨论和事实细节一度被情绪化的呐喊所覆盖。该事件迅速从个案上升为关于性别安全、社会治理、扫黑除恶的全民讨论,甚至出现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对立,舆情变得复杂且难以引导。
(4)次生舆情风险显著提升。事件本身的舆情尚未平息,关于政府响应速度、处置方式、官员言行的讨论又可能成为新的舆情爆点,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复杂局面。
例如,2022 年 9 月,贵州一辆转运防疫隔离人员的大巴发生侧翻重大事故。官方初期通报后,公众沉浸在悲痛中。然而,随后舆论焦点迅速转向质疑“凌晨转运的合理性”、“车辆是否存在问题”等。舆情并未停留在对事故本身的哀悼和关注,而是迅速衍生出对政府决策流程、应急处置能力、甚至背后可能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更深层次问题的质疑。如果政府对次生舆情的回应迟缓、避重就轻或口径不一,会立即引发新一轮、甚至破坏力更强的信任危机,使得处置工作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被动局面。
(5)跨地域联动效应放大。本地事件极易引发全国网民的关注和讨论,外部意见领袖的介入、域外媒体的报道,都可能对本地舆情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处置难度几何级增加。
例如,2021 年 7 月,河南遭遇极端暴雨灾害。一份由上海大学生创建的《待救援人员信息》在线文档在朋友圈刷屏,成为民间救援的重要信息平台。灾难发生在河南,但救援信息整理、扩散、技术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网民。舆情关注和实际行动突破了地理限制,形成了强大的跨地域联动力量。全国网民不仅提供帮助,也密切关注着当地政府的救援举措、信息发布、物资分配等,任何应对不当之处都会立即被置于全国性的舆论放大镜下审视,对地方政府构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和监督。
2 基层政府应对之困:现实挑战与能力短板
面对汹涌复杂的网络舆情,处于应急管理和服务群众第一线的基层政府,在实践中常常面临严峻挑战,暴露出诸多能力短板。
2.1 理念滞后:重处置轻沟通,舆情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政府和官员将事件的“物理处置”视为工作的全部,认为只要把人救了、把火灭了、把事情调查清楚了,工作就完成了,仍存在“搞定事情就万事大吉”的传统思维。他们将信息发布和舆情沟通视为“务虚”的、次要的、甚至多余的工作,对舆情风险预判不足,对信息发布和公众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事件初期,常出现“鸵鸟心态”,试图回避或压制信息,错失引导黄金期,反而为谣言滋生留下空间。
2.2 机制不畅:响应迟缓,协调联动不足
(1)预警监测能力弱。缺乏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和队伍,对社交媒体、论坛、短视频平台等关键信息源覆盖不全,难以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2)应急响应流程僵化。信息上报、核实、审批、发布的链条过长,层层请示导致信息发布严重滞后于网络传播速度,“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世界”。
(3)部门壁垒难打破。宣传、应急、公安、涉事业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协同作战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口径不一、行动脱节的情况,损害政府整体形象。
2.3 能力欠缺:媒介素养不足,沟通技巧生硬
(1)信息发布能力不足。官方通报语言过于公文化、技术化,缺乏温度,回避核心关切;发布渠道单一,过度依赖传统官网和本地媒体,忽视主流社交平台。
(2)舆情引导技巧缺乏。面对质疑和批评,习惯性采取“捂”“删”“驳”等简单粗暴方式,缺乏有效对话和疏导情绪的能力,易激化矛盾。
(3)新媒体运用水平低。对短视频、直播等新形态传播规律不熟悉,难以有效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和互动沟通。
2.4 资源匮乏:专业人才与技术支持短缺
基层普遍缺乏具备新闻传播、公共关系、网络技术等复合背景的专业舆情应对人才。在舆情监测分析、大数据挖掘、新媒体内容制作等方面,技术和工具支持严重不足,制约了科学决策和精准引导。
3 破局之道:构建全媒体时代基层舆情应对新体系
有效驾驭全媒体时代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基层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提升能力、夯实基础,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应对体系。
3.1 理念先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舆情即民情”的沟通观
(1)关口前移,强化预防。将舆情风险评估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和日常决策流程,对易引发舆情的领域(如环保、征地拆迁、安全生产)进行常态化排查和预判。
(2)主动发布,抢占先机。深刻理解“速报事实、慎报原因、持续发布”的原则。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已知的关键事实(时间、地点、事件性质、已采取的措施),表明政府已介入的态度,即使信息有限,也要抢占信息真空,掌握定义事件的主动权。
(3)公开透明,全程沟通。摒弃“能瞒则瞒”的思维,坚持最大程度的信息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依法不能公开的)。将处置过程、进展、难点、后续安排等持续、动态地向社会公布,满足公众知情权,挤压谣言空间。
3.2 机制为要:构建高效协同、快速响应的全流程工作体系
(1)健全监测预警机制。整合利用上级部门资源或引入第三方服务,建立覆盖主流网络平台的立体化监测网络,运用大数据、AI 技术提升对敏感信息、热点话题的发现、追踪和分析能力,设定科学预警阈值。
(2)优化应急响应流程。建立突发事件舆情应急响应预案,明确不同级别舆情的响应主体、处置流程和时限要求。设立“战时”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在确保基本事实准确的前提下,授权现场指挥员或指定发言人快速发布核心信息,后续再补充完善。
(3)强化联动协同机制。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宣传部门(网信)统筹协调,应急管理、公安、涉事业务部门、相关乡镇街道共同参与的舆情应对联动指挥中心(或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指令统一传达、行动密切配合、口径严格一致。
(4)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建立统一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明确发布主体、审核流程(高效简化)、发布渠道(多平台同步)、发布频次。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和临时发布相结合的制度。
3.3 能力筑基:提升媒介素养与沟通艺术
(1)打造专业发言人队伍。选拔培养熟悉业务、心理素质好、表达能力强、具备新媒体素养的政府发言人。加强发言人应对媒体技巧、危机沟通策略、网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2)提升信息发布“温度”与“效度”。官方通报要换位思考,使用公众听得懂、有温度的语言,避免官话套话。直面核心关切,不回避问题和困难,坦诚说明处置进展和挑战。善用图表、短视频、直播等可视化手段,提升信息传达效率和吸引力。
(3)掌握新媒体沟通技巧。主动入驻并运营好本地影响力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学会用网言网语与网民互动,及时回复评论、解答疑问。对于合理诉求和建设性意见,要表示感谢并吸纳;对于谣言和误解,要快速、有力、有据地进行澄清;对于情绪化言论,要保持理性克制,多做解释疏导工作。
(4)善用第三方力量。与本地有影响力的自媒体、网络大 V、专家学者、社区意见领袖建立常态联系和沟通机制。在关键时刻,可适时、适度地通过他们传递权威信息,协助澄清事实,引导理性讨论。
3.4 资源保障:加大投入,夯实人才与技术基础
(1)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定期组织舆情应对专题培训,提升各级干部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引进具备新闻传播、网络技术、数据分析等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相关岗位。
(2)建设技术支撑平台。加大投入,建设或升级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整合数据采集、语义分析、情感判断、趋势预测等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配备必要的新媒体内容制作工具。
(3)建立案例库与知识共享机制。收集整理国内外、本地及周边地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知识库供学习借鉴。
结束语:
全媒体时代对基层政府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绝非简单的“灭火”技术,而是检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维度。基层政府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深刻理解全媒体传播规律,彻底转变传统思维定势,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引导,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联动,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支撑,才能真正化危为机,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中有效传递权威声音、疏导社会情绪、凝聚社会共识。这不仅关乎单一事件的平稳解决,更关乎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塑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提升基层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时代赋予基层政府的一道必答题,其答卷质量,直接关系到民心向背与执政根基的稳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外文出版社,2020.6.
[2] 习近平. 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J].群众网 , 2025(1).
[3] 李丹丹 . 全媒体时代社会网络舆情演化机理与应对策略 [M]. 江苏大学出版社 ,2025.
[4] 崔鹏 . 面向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应对能力研究 [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