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活活动中平等关注幼儿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李海萍

重庆市江津区实验幼儿园 重庆 402260

一、引言

“李老师,你们班上有几个老师呢?”一位朋友的母亲问道。听后我自然的回答道“3 个”。她接着又问“那你们管得过来班上所有的孩子吗?”这个现实案例不禁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生活活动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流程,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习惯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难以实现对每个幼儿的平等关注。从 " 你能管得了班上所有孩子吗 " 这一常见疑问,到幼儿衣物汗湿未被发现、部分幼儿长期缺乏表现机会等现实案例,都反映出生活活动中幼儿关注度不均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幼儿的个体发展,也与学前教育公平性原则相悖。因此,探讨如何在生活活动中实现对每个幼儿的平等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生活活动中幼儿关注失衡的现状分析

(一)资源分配的选择性偏差

在幼儿园生活活动组织中,教师的关注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倾向。以 " 小助手 " 角色分配为例,某中班教师在一学期内,将 80% 的" 小助手 " 机会分配给固定的 5 名幼儿,这些幼儿往往被教师认为是 "听话 "" 表现好 " 的。而其他幼儿则很少获得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机会。这种资源分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但却剥夺了部分幼儿的成长机会,容易导致幼儿产生" 被忽视感" 和" 挫败感"。

(二)关注焦点的功能性偏移

教师在生活活动中的关注焦点往往集中在 " 问题解决 " 上,而忽视了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在进餐环节,教师更多关注挑食、进餐慢的幼儿,对自主进餐能力强的幼儿则较少关注;午睡环节中,教师主要处理入睡困难、频繁起夜的幼儿,对其他幼儿的睡眠习惯培养重视不足。这种功能性偏移使得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错失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契机。

(三)个体差异的差异化应对不足

面对幼儿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的应对方式往往缺乏针对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倾向于过度包办,如在离园整理环节替幼儿整理书包、衣物;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容易放任自流,未能及时挖掘其潜在发展需求。这种" 一刀切" 或" 两极化" 的处理方式,既不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也加剧了班级内的发展不均衡。

三、生活活动中实现平等关注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保教结合原则的必然要求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 " 遵循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生活活动作为保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关键领域。只有在生活活动中实现对每个幼儿的平等关注,才能真正将保育工作与教育目标有机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其发展需求和潜力。平等关注能够让每个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和归属感。研究表明,获得教师充分关注的幼儿,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更为积极。

(三)维护学前教育公平性的重要体现

教育公平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在生活活动中实现平等关注,是保障每个幼儿享有公平教育机会的重要体现。通过平等关注,可以有效避免因教师主观偏好导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维护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四、生活活动中实现平等关注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保育意识,强化保教结合

1. 深化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深刻理解保教结合的内涵,认识到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等形式,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2. 优化团队协作:明确班级教师的职责分工,建立保教协同机制。在生活活动组织中,主班教师、配班教师和保育员应密切配合,形成关注幼儿的合力。例如,在离园整理环节,三位教师可分别负责不同区域的幼儿,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及时关注。

(二)优化组织策略,提高关注效率

1. 科学分组管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将班级幼儿划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可采用轮流担任组长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小组管理。例如,在进餐环节,由不同小组轮流负责餐具分发、餐后整理等工作,确保每个幼儿都能获得表现机会。

2. 建立预警机制:针对增减衣、如厕等容易出现疏漏的环节,建立可视化的预警机制。如在教室设置”体温监测角”,让幼儿自主记录体温变化;在卫生间张贴穿衣流程图,帮助幼儿自主完成衣物整理。同时,教师通过定时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幼儿的需求。

(三)建立科学观察机制,关注个体差异

1. 实施动态观察记录: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轶事记录等方式,全面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表现,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例如,通过观察发现某个幼儿在进餐时存在挑食问题,教师可制定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2. 开展分层指导: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指导的方式。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设置挑战性任务,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例如,在离园整理环节,对自理能力弱的幼儿进行一对一指导,对能力强的幼儿则鼓励其帮助同伴。

(四)创新评价方式,确保关注公平

1. 多元化评价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模式,引入幼儿自评、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例如,在”小助手”评选中,可采用幼儿投票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2.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其进步与成长。通过建立”成长树””积分墙”等激励机制,及时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结论

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实现对每个幼儿的平等关注,是落实保教结合原则、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提升保育意识、优化组织策略、建立科学观察机制和创新评价方式等实践路径,可以有效改善当前生活活动中存在的关注失衡问题。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平等关注融入到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为幼儿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完善生活活动中平等关注幼儿的有效策略,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