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践探索、现存问题与体系优化路径研究
杨鸣远
桑植县自然资源局 湖南张家界 427000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广大山区县域,受强降雨、不当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频发多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已成为基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责与重大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桑植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的系统总结与问题剖析,探索新形势下优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 桑植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与成效
面对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桑植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原国土资源局)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成功应对了多次预警与险情,取得了连续20 年“零伤亡”的显著成效。其主要做法包括:
1. 强化组织领导与部署动员。 每年年初即组织召开了全县地质灾害工作部署会暨宣传教育培训会,明确了年度工作重点与责任分工,为全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拓宽宣传教育覆盖面。 通过联合乡镇举办专题讲座与培训、发放万余份宣传资料、利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滚动播放防灾科普片与动漫、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全民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与识灾避灾能力。
3. 注重实战演练提升应急能力。 精心选择了 6 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开展防灾救灾避灾应急演练,检验了预案可行性,锻炼了应急队伍,增强了受威胁群众的临灾避险能力。
这些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防 + 技防”初步格局。
二、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桑植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与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侥幸心理与科学知识匮乏并存
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和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和滞后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汛期过后即无灾”的麻痹思想,未能充分认识到汛后山体水分饱和仍具巨大风险。此外,在农村建房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和耕地保护政策限制,部分农户倾向于依山切坡建房,但因缺乏科学指导,常出现边坡处理不当、切坡过陡等问题,人为制造了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基层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群测群防网络存在漏洞
乡镇自然资源所作为前沿阵地,其工作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防灾效果。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汛期值班值守制度执行不严;灾险情信息上报不及时、不规范;巡查记录台账内容空泛、流于形式;部分隐患点警示标识系统缺失或设置不合理;尤为关键的是,群测群防员队伍管理松散,人员变动、电话变更未及时更新,一人多点监测现象普遍,监测记录填写缺失,且对于中大型隐患点监测力量配备单薄,危险区范围划定不够科学精准。
(三)搬迁避让项目实施面临多重现实困境
搬迁避让是彻底摆脱地质灾害威胁的根本措施,但在实施中困难重重:一是分散安置选址难,符合安全、环保、规划要求的新宅基地难以寻觅;二是资金筹措压力大,部分困难家庭自筹资金能力极弱,难以负担新建房屋费用;三是群众主观意愿有偏差,部分搬迁户因故土难离或对风险认识不足,不愿拆除旧房,导致项目无法完成验收。
三、 优化桑植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路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体系建设、技术支撑、管理创新和政策协同等多维度发力,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一)构建“智慧防灾”信息网络,夯实科技支撑基础
1. 完善地质灾害数据库与信息化管理网络。 全面核查并完善所有隐患点基本信息,建立全县统一、动态更新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系统数据库,实现从乡镇自然资源所到县局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为预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2. 升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完善县级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将村级监测员、防灾责任人纳入即时通讯群组,并建立与手机短信平台的联动通道,确保预警信息能够第一时间、精准直达所有受威胁群众和一线防灾人员。
(二)强化“群测群防”体系效能,筑牢基层防御堡垒
1. 优化监测网络组织管理。 切实落实群测群防员补助经费,建立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确保每个隐患点,尤其是中大型隐患点,配备足够且合格的监测人员,规范监测记录,科学核定危险区范围。
2. 加强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 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实用的防灾知识宣传,重点确保受威胁对象“知隐患、懂信号、熟路线、会避险”。
(三)健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凝聚防灾减灾合力
1. 完善防治工作机构与职责衔接。 明确并压实自然资源、水利、交通、住建、财政、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具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 加强专业培训。 定期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特别是监测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监测方法、预警判断、应急处置等科学防灾手段。
(四)狠抓“汛期防控”关键环节,落实精准防控措施
1. 严格执行汛期制度。 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严格执行 24 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畅通值班电话(如 0744-6220120)。严格执行灾情险情速报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规范。
2. 深化隐患排查与重点区域监控。 汛前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发现的隐患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加强人员密集区、重要工程设施、交通干线等重点区域的监测巡查。
3. 强化工程活动监管。 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特别是对灾后重建安置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落实评估提出的防治建议,严防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新的地质灾害。督促矿山企业落实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责任。
(五)创新“搬迁避让”实施模式,破解项目实施难题
1. 科学规划安置选址。 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的衔接,引导集中安置,优先选择安全区域。对分散安置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协助农户科学选址。
2. 加大资金整合与政策扶持。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同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的统筹整合,尽量统一标准、形成合力,对特困家庭加大补助力度。
3. 做好群众宣传引导。 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讲清政策、讲明风险,消除顾虑,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确保旧房及时拆除,项目顺利验收。
结论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桑植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表明,通过强化组织、广泛宣传、深入演练,可以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然而,思想认识、基层落实、搬迁避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制约着防治水平的全面提升。未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群测群防为基础,以部门联动为纽带,以严格监管和精准施策为保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综合防治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跃平,李媛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进展与展望 [J]. 工程地质学报,2018, 26(1): 1-10.
[2] 张梁,王俊豪 .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 30(2): 112-1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 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Z]. 2019.
[4]唐亚明,张茂省,李林.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 36(1): 34-39.
作者简介:杨鸣远(1978.2)男,汉族,湖南汨罗,本科,工程师,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