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共党史党建学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作者

张旭

黄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黄山 245000

中图分类号:D239-4 文献标识码:A

一、以构建“大党史”、“大党建”来拓展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内容宽度

无论是中共党史还是党的建设,其研究对象都是明确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不过,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共产党,其范围和边界到底在哪里?或者说,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什么层面、哪个领域?缘于以往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的分离,目前学界对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的研究还存在对象窄化和不完全对应等问题。所以说,构建“大党史”、“大党建”,不仅拓展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内容宽度,将中共党史研究扩展到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一切领域,将党的建设扩展到领导、执政、发展、外交以及实践层面,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破除了以往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研究内容的壁垒,实现了两者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对等与呼应,有助于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在一级学科建设要求下的融合。

二、以推进学术化来拓展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理深度

学术性是中共党史党建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基础。目前,无论是中共党史学科还是党的建设学科,还多少存在着研究粗放式和书写结构化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建设水准和学术美誉度。不仅如此,就学理性而言,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两者之间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其一,中共党史研究重视史料挖掘,党的建设研究重视理论阐释。中共党史研究无论是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还是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抑或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覆盖面广且扎实的史料,尤其是关键性史料的挖掘。其二,中共党史研究着力于普遍性,党的建设研究侧重于特殊性。长期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特别强调新视角、新方法的使用,推崇以持续的知识结构更新和学术理念创新来提升学术水准,但由此也带来自身主体性 淡化、研究队伍分散趋势加重等不利影响。其三,中共党史研究重视历史脉络梳理,强调历时性;党的建设研究重视结构性讨论,强调共时性。中共党史的书写一般以历史演进为基本逻辑线索,重在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党的建设史之曲折过程。而党的建设研究一般以结构形式来呈现其内容,强调理论、历史、实践、价值、世界等不同维度。科学地对待实证研究。我们既不能忽视实证研究,更不能止步于实证研究。近年来,中共党史研究、党的建设研究都有不少的实证研究成果。但大量实证研究的涌现能否带来理论认知的推进,学术界对此存在不同声音。注重学科之间的协作,在吸纳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身的阐释体系。

三、以强化政治性来引领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建设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加深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继续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要通过政治性引领学理性,通过学理性支撑政治性,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以政治性来引领学科发展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的重要特征,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都具有明确的资政育人导向,并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治国理政密不可分。鲜明的资政育人导向、强烈的现实关怀,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特征。无论是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的发端,还是延安时期研究思想的成型,中共党史、党的建设的书写都与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分辨是非、总结经验、统一思想为根本目的。此后,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又成为对党员、干部、群众、青年进行革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政治性教育为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之间的融合发展,并不代表两个学科之间差异的完全消除,中共党史始终以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演进为主要任务,而党的建设则专注于党的建设的规律性总结。这里之所以强调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基于两者之前长期分离的状况。在一级学科的统整下,中共党史党建学要想走得更远、生命力更强,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唯有减少内部分歧,实现整体性发展,方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同舫.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实践的方式[J]. 哲学研究,2021(12).

[2] 杨凤城 . 把传统党史研究带回来,让主流党史研究强起来 [J]. 中共党史研究,2022(3).

[3] 郭若平 . 从党校教育看“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理差异及其调适 [J]. 中共党史研究 ,2023,(01):54-58.

作者简介:

张旭(1995.11—),男,汉族,籍贯:河北沧州人助教,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 省沉浸式党史研学路线研究”(项目号:hxkt202513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