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理论渊源、实践逻辑与时代价值三重探赜

作者

龙晓燕

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昆明 650231

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 民 中创造的产物,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馈赠,人民群众为文化的发 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了谁“”依靠谁”和“由谁评判”等 想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属性,贯穿于整体内容之中,是学 思想人民性产生的理论渊源,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习近平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理论渊源探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时刻强调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强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离开人民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理论渊源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创造性继承古代民本思想,吸收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发展,具体来看可从哲学根基、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三个维度进行探析。

(一)哲学根基——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3]”人类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更替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多样态的历史文化,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同时,也以形态各异的形式创造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突显,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劳动中得以生动展现,这也充分印证和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14]”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始终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终极追求,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始终坚定站在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人民性特质被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地发展和继承,这一思想又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以中国化的形式镌刻上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奠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性与真理性的哲学根基。

(二)思想来源——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凝聚了我们民族极为深刻的精神诉求[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理念,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最形象生动的注解和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6]”触摸历史发展的脉络,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变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积累沉淀,光耀古今。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深厚土壤,倡导文化创作坚持人民导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等思想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契合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今天,生动彰显了民本思想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政治文化遗产,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文化精神蓝本,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与人文发展,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和学术价值。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赓续发展了民本思想中“重民”“利民”“教民”等理念,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中华文化建设,实现了对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理论依据——传承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力量和血脉都在人民,都来自于人民。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双百”方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江泽民强调文艺工作者应深入实际和群众,胡锦涛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党历任领导人的文化观,既有鲜明的社会发展阶段特色又充分体现了理论发展的与时俱进, 在时间的淬炼中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蓝本和源头活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文化观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提出一系列适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的新观点、新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吸收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质、建设方针、发展路径等根本问题,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实践逻辑探赜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引。从实践维度看,其清晰鲜明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认识,是我们进行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文化领导权与主体性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回答好文化由“谁”来领导、由“谁”来建设、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和建设。

新的文化使命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是党的初心使命在文化层面的生动诠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夯实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不断积累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二)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多样的和全面的,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和全面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推进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既坚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又坚持以服务人民为价值导向,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为共同目标,引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成果中汲取精神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剧上升,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新趋势。 上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18]。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这就需要我们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充分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不同文明的价值观念,破除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优劣论”等错误言论,推动世界文化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架起沟通世界人民的心灵桥梁。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高度,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1],为推动构建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全球治理更加科学理性高效,有效促进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尊重合作,构建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时代价值探赜

“人民”一词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地位,人民至上既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原点,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人民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具体来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人民精神世界提供宝贵养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2]”共同富裕要兼顾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有,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一重要提法,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越来越高,文化自信显著提升,获得了充足而宝贵的精神养料。

(二)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汇聚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践行初心使命的风雨史、血泪史。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快、矛盾风险挑战多,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考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导向,大量电影、电视、话剧、音乐、舞蹈、书籍等优质精神文化产品高效产出,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需求,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和斗志,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提供了强大文化支撑,汇聚了磅礴精神力量。

(三)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纵观国内外发展形势,机遇和挑战并 盾和冲突交织叠 总书记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 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领新时代宣 。这面旗帜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评判”作为自己 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有效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强国建设的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再上新台阶,注入了不竭动力。

四、小结

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属性,是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把“金钥匙”。当前,我们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重要指引,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锐气和底气不断回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和新问卷,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不断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心聚力,夯基垒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5:103.

[2] 习近平著作选读 , 第二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3.

[3] 李明珠, 夔婷. 人民至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导向[J]. 衡水学院学报,2024(4).

[4] 习近平 .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 年 6 月 2 日)[J]. 求是 ,2023,(17).

[5]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6]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7] 习近平 .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N]. 人民日报 ,2015-09-28.

[8]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9] 习近平著作选读 , 第二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3.

[10]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11] 习近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3:10.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5 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机理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J0734)阶段性研究成果。作 者:龙晓燕,工作单位:,工作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邮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