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国企生产经营中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破壁”之策
刘亮亮
安徽神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601
引言
国有企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承担着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重要责任,进入新时代,促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成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传统党建存在业务“两张皮”的问题,要用创新思维和有效路径搭建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党建赋能创新发展理念,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帮助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
1 国有企业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意义
1.1 强化政治引领,确保企业发展方向正确
国有企业要紧跟党的战略方针,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依靠党建工作明确自己在国家产业布局中的定位。党组织能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帮助企业让生产规划、技术创新投入和市场拓展策略都契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党组织引导企业响应政策,参与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升级,避开短视的逐利行为,让企业在践行国家战略时找到长期稳健发展的路径,服务国家的同时,也能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2 提升管理效能,促进企业规范化运作
国有企业将党建融入管理中,能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架构,党组织推动企业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决策流程,帮助企业从“人治”转向“法治”。依靠党组织的监督,企业可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避免出现管理漏洞,提升运营效率。党建倡导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会促使员工自觉遵守规则、积极履行岗位职责,推动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减少内部消耗,让资源配置更合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实现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1.3 凝聚人才力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人才与技术创新奠基,党建工作能化作凝聚人才的“强磁场”。党组织凭借思想政治引领路径,将企业发展目标同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绑定,进而强化员工归属感与使命感。党组织依托党员先锋岗与技术攻关小组这类载体,引导党员骨干带头突破核心技术难题,营造“党员引领、全员跟进”的创新氛围。同期党建推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完善,为技术人才搭建成长平台,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与产品优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持续动力。
2 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坚持的原则
2.1 政治引领锚定业务方向原则
国有企业以党章党规为根本遵循建立 “党委前置研究、业务班子细化、支部落地执行”三级联动机制,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业务战略研判指标体系,再借党委中心组学习与经营分析会同频召开、党建责任清单与业务 KPI 双向嵌入,实现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和市场洞察力、决策力、竞争力同频共振,保障业务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推进。
2.2 价值共创激活融合效能原则
国有企业构建 “党建 + 价值创造” 双驱体系实施 “党员攻坚项目认领、支部资源统筹、跨部门协同推进、成果双向考核” 闭环流程,将党员先锋岗设置在技术攻关、市场开拓等业务关键节点,借党建品牌创建和业务品牌培育深度绑定,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技术突破力、成本控制力、市场拓展力,形成党建与业务共生共荣的价值创造生态,通过价值共创机制深度激活融合效能,实现党建与业务双促进双提升。
2.3 机制协同保障深度融合原则
国有企业建立 “双向嵌入、交叉任职、同考同管” 机制推行党委班子成员联系业务骨干、业务高管兼任支部副书记制度,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量化评价标准,将融合成效纳入干部任免、薪酬分配、评优评先核心指标,定期开展融合效能审计、动态优化融合流程,破解党建与业务 “两张皮” 问题,构建长效协同融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协同保障机制,确保深度融合取得实效。
3 党建赋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路径
3.1 强化组织引领,确保党建与业务目标同向
国有企业可以构建“党建 + 业务”双融合的组织架构,国有企业高层决策时,党委成员会深度参与业务战略制定会议,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责任履行等角度为业务发展方向把关,例如规划新产品生产线时,党委就依据环保政策要求引导业务部门选择绿色生产技术方案。基层车间设立党小组与生产班组交叉任职机制,党小组组长兼任生产班组副组长,直接参与生产计划安排和质量管控流程,将党建工作要求及时融入日常生产任务。另外要建立党建与业务目标同步制定、同步考核的体系,年初党委和业务部门一起商讨年度目标,将党建工作中的党员教育成效、党组织凝聚力提升等指标,和业务的产量提升、质量改进、成本控制等指标相结合,形成综合目标责任书,年底考核时对未实现党建与业务双达标的部门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优资格,倒逼组织内部形成党建与业务协同共进的工作氛围。
3.2 创新活动形式,促进党建与业务互融共进
积极开展“党建赋能生产攻坚”主题活动,针对生产经营瓶颈,例如新产品试生产时工艺不稳定、设备故障率高的问题,党组织牵头成立党员攻坚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工艺工程师、设备维修员等不同岗位的党员,凭借集中研讨、现场勘查运用 PDCA 循环管理方法制定工艺优化方案和设备改造计划,还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和目标值。活动推进时定期召开成果汇报会,将党建学习中的攻坚克难精神和实际业务难题解决相结合,鼓励党员分享工作中的创新思路和经验教训。另外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党建与业务融合培训,线上搭建学习平台,上传党建理论知识、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先进生产管理经验等课程视频方便员工随时学习,线下则组织专家讲座、技能实操培训、案例分析研讨会,邀请行业资深专家、企业内部技术骨干授课,将党建思想教育和业务技能提升相结合,提升员工综合能力,让党建与业务在学习实践中深度融合 [2]。
3.3 发挥党员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协同发展
针对生产车间、研发部门等关键业务岗位,国有企业推动党员“一带 N”先锋工程,让每位党员联系多名普通员工组成互助小组。党员既要在业务上为联系员工提供技能指导,如产品装配环节中手把手教新员工规范操作流程、提高装配精度,也要在思想上引导,定期与联系员工谈心谈话,了解对方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与思想动态,及时提供帮助或鼓励,将党建工作的关怀传递到基层。国有企业还会设立党员创新示范岗,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党员创新示范岗”称号,同时提供一定物质与精神奖励;鼓励示范岗党员围绕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改进等业务核心问题,牵头成立创新项目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例如研发新型生产工艺降低产品次品率。靠着示范岗党员的带头作用,国有企业内部能营造全员创新氛围,让党建工作凭借党员创新实践与业务发展紧密协同。
3.4 完善制度保障,确保党建与业务融合长效发展
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制度体系,决策制度中明确党委在国有企业重大业务决策中的前置审议流程,例如投资新项目、开拓新市场等决策,党委要从政策合规性、社会效益、风险防控等多维度评估审议,出具书面意见为业务决策提供政治保障。工作制度上需要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手册,详细规定党组织与业务部门在项目推进、日常运营中的协同工作流程与职责分工,例如生产项目启动阶段,党组织负责人员思想动员、团队凝聚力建设,业务部门负责项目技术方案制定、资源调配,双方按手册流程紧密配合[3]。监督考核制度中要构建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定期考核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成效,指标包括党员参与业务项目的贡献率、党组织推动业务问题解决的数量与质量等。考核结果与部门绩效、员工薪酬、晋升挂钩,对融合工作成效的部门与个人提供奖励,对落实不力的进行问责,以此保障党建与业务融合工作长期稳定推进,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3.5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党建与业务融合良好氛围
国有企业可以围绕 “党建引领业务、业务彰显党建” 核心构建融合型企业文化体系。一方面需打造特色文化载体,在企业厂区设立 “党建 + 业务” 文化长廊,依托图文展板展示党员在生产攻坚和技术创新中形成的典型案例,诸如某党员团队攻克精密零部件加工难题的过程、党小组推动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取得的成果等内容,让员工直观感受党建与业务融合产生的实践成效,同时定期举办 “党建业务融合故事会”,邀请优秀党员和业务骨干分享协同工作时积累的经历与产生的感悟,依托鲜活故事传递 “红色基因赋能生产”理念。除此之外,还要将党建文化融入业务活动,在新产品研发、生产任务冲刺等关键节点开展 “红色文化 + 业务攻坚”主题活动,例如组织党员和业务团队共同重温入党誓词,将 “初心使命”转化为攻克业务难题的动力,同时在企业文化考核中纳入党建与业务融合相关指标,像部门文化活动中党建元素融入度、员工对融合理念的认知度等,将这些指标与部门评优、员工激励进行挂钩,借助文化浸润和制度引导相融合的途径,让党建与业务融合理念渗透进生产经营各环节,形成“人人讲融合、事事促融合”的良好氛围,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合力。
4 结语
用党建赋能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国有企业凭借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机制完善,能有效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壁垒障碍,形成党建引领、业务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未来,国有企业需要持续深化认识、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万丽丽 . 大数据下智能制造企业业财融合研究 [J]. 品牌研究 ,2023(20):172-174.
[2] 薛志永 . 企业会计信息化与数字化融合的路径探索 [J]. 中国电子商情 ,2024(7):100-102.
[3] 郭鹏, 宋秦.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22(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