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

冯蔚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 010010

一、引言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领域中,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重要板块。它有助于学生深入领略文学的魅力,拓宽阅读视野,提升思维深度与语言素养。而一套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体系,对于引导、激励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优化阅读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多元评价体系现状

(一)政策导向与课程标准要求

近年来,国家教育政策强力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学生应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名著,旨在通过整本书阅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校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学校积极响应课程改革号召,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并初步尝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一些学校通过制定阅读计划、组织读书分享会、开展阅读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

三、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多元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理念与目标的偏差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仍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作为整本书阅读的主要目标,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对书中情节、人物、主题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二)评价主体单一化

尽管一些学校引入了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评价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指导与深度参与。家长作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引导者与支持者,在评价体系中的缺位现象较为普遍,难以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评价方式机械化

当前,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评价多采用量化评价方式,如通过阅读测试成绩、读书笔记字数、阅读报告得分等进行评价,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过程、阅读体验、阅读思维等质性方面的评价。

(四)评价内容片面化

评价内容往往集中于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与分析,如对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梳理、主题的概括等,而对学生的阅读策略运用、阅读拓展能力、跨文本比较阅读能力等其他重要阅读素养的评价关注不足。

四、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

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特点,将评价目标聚焦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与魅力,提升审美情趣与创造力;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同伴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明确各评价主体的职责与分工。教师作为专业引导者,负责设计评价方案、组织评价活动、提供专业评价反馈;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自身阅读过程与收获,通过互评学习借鉴他人阅读经验,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与评价能力;家长积极参与学生阅读活动的监督与指导,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提供家庭阅读环境支持;同伴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设计多样化评价方式

结合整本书阅读教学实际,综合运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量化评价可通过阅读测试、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统计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阅读成果进行量化呈现;质性评价则侧重于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受、思维发展等方面的描述性评价,如通过阅读日志、读书心得、课堂讨论表现记录等了解学生阅读思维轨迹与情感变化。

(四)丰富评价内容体系

拓宽评价内容范围,除对文本解读能力的评价外,重点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运用能力的评价,如学生是否能够根据阅读目的与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精读、略读、跳读等),是否具备预测、推断、联想等阅读技巧;关注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如学生是否能够围绕整本书主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跨文本的比较阅读与分析,是否能够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联系;重视对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评价,通过设计开放性、探究性阅读问题,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深度思维能力;同时,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价,激励学生持续阅读、终身阅读。

五、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多元评价体系应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介绍

以初中八年级《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该教材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推荐的经典名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文学价值。学校语文组为开展本次整本书阅读教学,精心构建了一套多元评价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应用。

(二)评价体系具体应用过程

在阅读准备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多元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制定个人阅读计划,并进行阅读前的预测与设想记录,作为过程性评价的初始依据。在阅读实施阶段,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读书笔记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阅读方法运用情况等,及时给予指导与反馈。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阅读沙龙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阅读见解与感受,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与表达能力。此外,布置阅读拓展任务,如要求学生收集与老北京社会风貌相关的资料、对比阅读其他描写底层劳动人民命运的作品等,考察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评价体系。

(三)评价结果与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多元评价体系的应用,教师全面、客观地了解了学生在《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评价结果显示,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显著提升,大部分学生能够深入阅读文本,并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作品内涵;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对祥子命运的思考、对社会背景的分析等方面展现出较高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也有明显进步,能够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尝试跨文本阅读与比较分析。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不仅掌握了文本知识,更在语言表达、思维品质、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发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六、结论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对于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分析现状、挖掘问题根源,并采取针对性的构建策略,结合具体案例的实践应用,我们能够看到多元评价体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培养学生综合阅读素养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尚平 .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多元评价运用策略 [J].中学教学参考 ,2025,(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