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中专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路径探究

作者

张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伊斯兰教经文学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3000

   

引言

相较于普通高校,大中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学习内容侧重于实践应用、认知方式侧重于具体形象学习、就业方向侧重于一线就业等特征,因此“孤岛式”的思政课教学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综合需要。探索思政课与课程教学的契合点是大中专院校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缓解当下人才的培养中“重技术、轻思想”矛盾,实现技术技能型、工学交互型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一、大中专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现存问题

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融合主动性不足

目前一些大中专校对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存在认识偏差。学校层面要求“课程思政”,却并未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缺乏顶层设计;专业教师认为,把专业课程教好,就是搞好了专业教学,没必要费心动脑,花时间,去主动寻找思政元素、主动设计思政课程环节、主动做与专业的有机融合,以致长期以来,两个轮子各自转,没有形成育人合力。

2. 融合缺乏系统规划,协同性有待提升

思政专业融合是个系统的工程,大、中专院校衔接不紧密。综合课程设置不配套,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规划,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衔接;交叉学科融合不够,两支教师队伍交流不多、互教互学少,融合教学松散化、表面化。

3. 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融合针对性不强

大中专院校专业门类众多,各门课程性质和属性不同,部分院校在思政与专业课程课程融合教学上存在“一刀切”“流水化”“大杂烩”的问题:一是浮于表面地融入思政元素,即没有与专业学生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如工科未与“大国重器”的科技创新相结合,文科未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相结合,以字面意义上的“爱国”“敬业”融入课程中;二是未与专业学生学习和认知需求结合,以一刀切方式融入教学,导致思政与专业教学“两张皮”,无法与专业学生形成共情。

二、大中专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实现路径

1. 重构教学目标,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协同统一

一是根据大中专不同专业培养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化和可测量的指标。例如:在机械课程中,除了培养机械加工工艺专业之外,可以增加培养精心严谨的工匠精神、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的思政目标。二是定期调整教学目标,针对行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定期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结合点,将教学目标和培养德技双修人才的目标要求相一致。

2. 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专业特色 + 思政内涵”的课程体系

首先,分专业挖掘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工科专业着重突出科技创新、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结合各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事迹、大国工匠人物故事等,把科技强国、艰苦创业等精神融入课程;文科专业着重突出文化自信、法治精神、人文精神,结合传统文化故事解读、热点话题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艺术类专业着重突出审美精神、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结合艺术作品时代精神内涵、艺术创作者使命担当等,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基因。其次,推动课程内容跨专业整合,开设“专业 + 思政”课程,如大国 + 建设、乡村振兴 + 电商等,将学科知识融入国家、社会等议题,让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的同时,了解专业、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3. 创新教学方法,打造“理论 + 实践 + 体验”的教学模式

一是采取案例式教学,从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案例切入思政教学,如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选择最美逆行者案例,感受医者仁心的职业价值。二是结合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把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如组织工科类专业学生到社会上去实践、参观实习、社会调查、参观社会企业单位等,在志愿服务、社会公益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采用线上教学方法,采用线上教学平台,上传“思政 + 专业”的案例,如上传专业人物的访谈视频、红色文化视频、专业建设故事纪录片视频等;利用虚拟现实重现历史、社会事件,感受真实场景,感受社会、行业价值。

三、大中专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的保障机制

1. 完善制度保障,明确融合责任体系

学校层面应制定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制度,把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校领导、教务处、二级学院、教研室的权责划分,即:校领导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教务处制定融合教学实施细则或课程建设标准;二级学院制定结合专业特色的具体实施办法;教研室组织,教师实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处室协同配合,教师全员参与,定期召开融合教学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融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序推进。

2. 强化资源保障,夯实融合教学基础

资源保障是融合教学顺利推进的物质支撑,应从经费、平台、资源三个方面做好保障,一方面是加大经费投入,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另一方面是构建教学平台,搭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开展研讨、教学改革提供平台;搭建线上教学资源库,整合课程思政资源、专业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再一方面是拓展实践基地,结合专业特色,行业企业、红色教育基地、社区等共建“思政 + 专业”融合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训和价值引领的实践平台。

3. 健全监督评价,提升融合教学质量

建立多元主体、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监督评价机制保障融合教学质量。一是构建多维度测评指标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维度建立测评指标,既有技能水平检测、思政知识水平检测等显性指标,又有学生职业素养、价值观念、社会公德水平等隐性指标;二是构建多元评价主体,除学校领导评价外,还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对职业素养等进行工作视角评价,学生通过匿名问卷调查、教学反馈等形式对教与学效果等进行评价,聘请其他社会中介机构等对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进行跟踪评价;三是对融教评估结果进行周期评估,反馈问题给教师进行教学改进;将评估结果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等挂钩,促进融合教学持续改进。

结语

大中专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通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技并修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办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未来,大中专院校应当顺应时代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持续探索创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通的途径,尤其要注重对接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融入职业生涯中的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等,让思政教育更加面向岗位,面向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芳 , 彭斌 ." 课程思政 " 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路径探究[J]. 大学(思政教研),2024(1):100-103.

[2] 艾德星 , 杨渐雨 .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J].科教导刊 ,2021,000(032):13-15.

[3] 孟 杨 ." 课 程 思 政 " 融 入 高 校 专 业 教 育 的 教 学 方 法 探 究 [J]. 成才 ,2021(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