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党风廉政风险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赋能策略
马芊
陕西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铁路运输分公司 陕西澄城 71520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涵养廉洁文化的根本抓手。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党风廉政风险防控体系,通过思想赋能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和数字素养,不仅能从根源上防范“思想滑坡”引发的廉政风险,更能为数字技术赋能监督执纪提供价值引领,实现“技术防风险”与“思想筑防线”的协同发力。然而,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廉政风险防控脱节、教育内容滞后于数字业务需求、教育方式未能适配数字传播特性等问题,制约了其在风险防控中的赋能作用。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有企业党风廉政风险防控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廉政风险防控需求脱节。部分国有企业在开展党风廉政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仍沿用传统“大水漫灌”式的内容体系,聚焦于传统廉政风险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未能针对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新型风险设计教育内容。对数据资产确权、算法公平性、数字平台权力监督等与数字业务紧密相关的廉政主题涉及较少,导致党员干部对“数据泄露可能引发的廉政责任”“算法操控背后的利益输送风险”等新型问题认知不足;同时,教育内容多停留在理论政策宣讲层面,未能结合企业数字化业务流程如供应链管理系统、财务共享平台、招投标数字平台等具体场景,分析风险点与思想防线的关联,使教育与实际工作“两张皮”,难以指导党员干部在数字工作中规避廉政风险。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未能适配数字化传播特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会议宣讲、文件学习、专题讲座等线下形式为主,虽然部分企业尝试开展线上教育,但多是将线下内容简单“搬至线上”,未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互动性、沉浸式优势。线上教育平台多以文字、图片为主,缺乏 VR 虚拟场景体验、互动式案例分析、短视频解读等符合数字时代受众习惯的形式,导致教育内容吸引力不足;同时,教育过程缺乏个性化设计,未能基于党员干部的岗位类型、数字素养水平精准推送风险防控相关的教育内容,如对技术岗党员缺乏“数据安全与廉政责任”的专项教育,对管理岗党员缺少“数字决策中的权力监督”的针对性引导,难以实现“精准滴灌”的教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监督执纪机制协同不足。一方面,部分国有企业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数字化监督执纪全流程,在发现数字廉政风险线索后,仅注重制度惩处或技术整改,忽视了对相关党员干部的思想根源剖析,如对数据违规操作问题,未深入分析是否因“思想松懈、纪律意识淡薄”导致,也未通过专题教育强化同类岗位人员的思想认识,导致“整改不彻底、风险反复出现”;另一方面,数字化监督平台收集的党员干部思想动态数据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无法基于数据反馈调整教育策略,对多次缺席廉洁教育、思想测试不合格的党员干部,未能及时开展一对一思想疏导,使教育失去对风险的“预判预警”作用。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党风廉政风险防控的解决途径
(一)构建“数字廉政”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一是强化数字风险主题教育:围绕国有企业数字化业务中的高频风险点,如数据安全、算法廉政、数字平台权力运行等,开发专项教育模块。例如,针对财务共享平台,设计“数据录入中的廉政责任”“电子审批流程的纪律要求”等内容;针对供应链数字平台,开展“供应商数据筛选中的利益输送风险防范”“采购算法公平性的伦理教育”等主题培训,使教育内容与数字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二是融入数字伦理与纪律教育: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与党纪党规结合,编写“数字廉政纪律手册”,明确党员干部在数字工作中的行为红线,如“不得擅自篡改数据、不得利用算法谋取私利、不得泄露企业敏感信息”等,同时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二)创新适配数字化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是打造沉浸式数字教育场景:利用 VR/AR 技术构建“廉政风险模拟实验室”,还原数字化业务中的廉政风险场景,如“招投标数字平台中的围标串标风险”“数据审批中的权力寻租场景”,让党员干部通过沉浸式体验,直观感受数字风险的危害;同时,制作微视频、动画短片解读数字廉政知识,如以“算法背后的廉政陷阱”为主题的短视频,用生动案例讲解算法操控的风险,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二是搭建精准化线上教育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党员干部数字廉政教育画像”,结合岗位类型、数字素养水平、历史学习记录,精准推送教育内容。例如,对技术岗党员推送“数据安全与廉政责任”课程,对管理岗党员推送“数字决策中的权力监督”专题,实现“千人千策”的精准教育。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监督执纪机制深度协同。一是建立“风险预警 - 思想干预”联动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数字化监督执纪流程,当数字监督平台发现异常数据时,除启动技术核查外,同步触发思想干预程序,由企业党委或纪委对相关党员干部开展“一对一”思想谈话,分析风险产生的思想根源,针对性开展纪律教育和思想疏导,从源头化解风险。二是运用数据反馈优化教育策略:利用数字化监督平台收集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数据,如廉洁教育参与率、廉政承诺履行情况、思想测试成绩等,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教育薄弱环节。
(四)同步提升党员干部数字素养与思想防线。一是开展“数字素养 + 思想教育”融合培训:将数字素养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数字技术培训课程中融入廉政思想引导。例如,在“大数据分析应用”培训中,加入“数据使用中的廉政伦理”章节,讲解如何在数据分析中坚守廉洁底线;在“数字平台运维”培训中,强调“平台安全与廉政责任”的关联,避免因技术操作不当引发廉政风险。二是培育“数字廉洁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营造“数字守廉”的文化氛围。线上利用企业内网、微信公众号开设“数字廉洁专栏”,分享数字廉政案例、党员干部廉洁心得;线下开展“数字廉洁承诺”“数据廉政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将思想防线融入数字工作,形成“技术 + 思想”双重防控的行为习惯。
三、结束语
当数字化转型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风险防控带来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筑牢思想根基的关键手段,其赋能作用亟待充分发挥。当前,部分国企存在教育内容与数字风险需求脱节、教育方式不适配数字化特性、与数字监督执纪协同不足、党员干部数字素养与思想防线建设不同步等问题,制约了防控效能。对此,国企需构建“数字廉政”导向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沉浸式、精准化教育方式,推动教育与数字监督执纪深度协同,同步提升数字素养与思想防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风险防控全流程,以应对新型廉政风险,营造风清气正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国企担当。
参考文献:
[1] 马定喜 . 以精细化管理思路做好国企廉政建设 [J]. 当代电力文化 ,2025,(03):74-75.
作者简介:马芊(1986.01- ),男,汉族,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政工师职称;研究方向:企业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