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核心,抓住关键
郑云霞
新田县龙泉镇第五完全小学
计算能力不仅是学生要具备的一项数学技能,还是学生探索数学奥秘、解答数学问题的“钥匙”,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优化计算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教师要立足小学生计算基础,贯彻因材施教理念,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的记忆,巧妙融入生活化案例,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中,让他们体验数学计算实用价值,激发他们数学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1.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渠道。首先,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计算题目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引导他们分析题目中的运算符号、计算顺序,再引导他们回想相关知识点,培养他们良好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规范学生计算习惯,例如笔算习惯、验算习惯,让他们做好进位、借位标记,准确抄写运算符号和数字,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审题、计算和反思学习习惯,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成绩。
2. 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很多小学生比较粗心,在解题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基础的计算问题而丢分,影响了数学成绩,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夯实他们的数学基础,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在针对口算、竖式计算和应用题等不同题型开展计算教学,详细讲解不同计算题型思路,并引导他们把相关计算公式、计算法则等衔接起来,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及时查漏补缺,从而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3. 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括了:数感、量感、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推理意识、数据意识等,凸显了运算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在重视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优化估算、口算和笔算教学,进而促进学生数感、量感、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发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障碍,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此外,计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数形结合思维发育,引导他们探究几何与代数之间的关系,促进他们高阶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1. 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把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计算教学中,搜集生活化案例,运用生活用品开展计算教学,创设生活化计算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掌握计算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混合计算》一课时,可以利用微课播放超市购物视频,展示各种商品价签,并展示一些超市购物小票,引导学生计算超市购物消费金额,把计算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可以凸显视频中出现的商品价签,红富士苹果 6 元 / 斤,薯片 7 元 / 袋,蛋糕 5 元 / 块,小红买了一斤苹果,一袋薯片,一块蛋糕,给了收银员 20 元,应该找多少钱?这样生活化的计算题目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列出综合算式,加深他们对加减混合计算法则的记忆。学生列出了 20-(6+7+5)=2 元,认为可以利用小括号先计算小红一共花了多少钱,再用总金额减去花的钱,就是收银员要找的钱。其次,教师可以对学生解题方法进行点评,讲解综合算式列法、小括号的作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计算顺序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混合计算技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小学数学计算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精心设计计算游戏,提升教学趣味性
小学生好奇心重、喜欢做游戏,数学教师要尊重他们这一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数学计算游戏,营造趣味教学氛围,激发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他们计算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课时,可以设计“数字拼图”游戏,准备好数字卡片、小数点、运算符号,随机分配游戏小组,由各个小组轮流抽取卡片,让他们利用卡片编写小数加减法计算题目,并写出计算过程、得数,用时最短,计算结果正确的小组获胜。第一,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例如和整数一样的十进制,小数点对齐再开始计算等,再开展数学游戏。例如小组抽到了3、4、5、5、8、+、-、=,编写了 3.5+4.5=8 的算式,罗列了竖式计算步骤,进一步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各个小组之间互相出题,让他们写出小数加减法计算算式,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各个小组计算题目,活跃计算课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游戏互动,加深他们对小数计算法则的记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自主编创计算游戏,提升计算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计算知识,让他们体验数学有趣、好玩的一面,从而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
3. 传授计算技巧,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开展口算、估算和笔算训练,讲解不同类型题目计算技巧,规范他们的审题、计算和验算过程,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可以针对教材内容设计口算题卡,组织课前口算题卡热身,考查学生计算能力,及时发现他们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他们的计算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首先,教师可以先进行口算题目热身,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较为基础的口算题,随机选取几名学生口算题卡作为教学案例,带领班级学生分析这几位同学口算题目结果是否正确,活跃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四则混合运算笔算训练,例如
,40-( 2×5+5 ) ÷5 等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脱式、笔算计算,引导他们先分析题目,明确题目计算顺序,再下笔进行计算,详细写出每一个计算步骤、准确抄写每一步的运算符号和数字,并进行最后的验算,规范他们的计算步骤,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经验,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法则和公式,循序渐进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多元化计算教学方案,立足小学生数学基础、计算能力,为他们量身定制游戏化教学方案、生活化教学方案,利用数学计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计算公式、法则的记忆,避免他们在同一个问题上重复犯错,巧妙融入生活化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传授不同题型计算技巧,带领学生分析错题,培养他们反思能力,全面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