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策略探究
刘晓芳
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文物管理所 624200
文化旅游业融合进程持续深化,文物保用工作突破传统模式,不再局限于抢救性保护或静态展示,多维价值开发逐渐依托文旅资源的创造性整合。阿坝州小金县(旧称懋功)位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核心区,现存两河口会议旧址、达维会师遗址、同乐会旧址等革命文物群落,红色文化肌理完整鲜明。县域文物保护机构如何平衡保用关系,推进文旅协同,构建互利共生机制,成为有待深入探索的现实课题。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遇到的问题
(一)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凸显
文旅融合推动文物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开发利用压力不可避免,文物保护机构面临文物本体安全保障与旅游开发需求的双向挤压。小金县文物管理所需平衡持续攀升的游客量同文物本体及历史环境保障。同时,两河口会议旧址等木结构建筑面临多重考验,承重能力不足,防火防潮需求上升,日常维护与客流管控难度同步增大。此外,有限经费难以覆盖庞杂开支,防护工程、修缮项目与实际需求形成明显落差。
(二)展示利用方式传统,吸引力有待提升。
小金县文物资源展示仍以旧址参观、图片展陈及文字说明为核心形式,呈现方式偏向平面化展示,数字化技术应用覆盖不足。年轻受众渴望的交互式场景体验明显缺失。这就导致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未能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体系,文创产品与沉浸式消费业态开发仍处于空白状态[1]。最终导致制约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游客复游率与深度文化消费比例持续低位徘徊。
(三)文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文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存在拓展空间,文物工作同旅游产业的联动仍集中呈现于门票销售与观光层面,产业链条较短,附加价值偏低。周边非遗遗产、乡村旅游线路、文创开发及研学旅游等多元业态同文物资源缺乏有机串联,尚未构建 " 文旅互促 " 的协同效应。同时,县级层面的文物管理机构受职能定位所限,资源整合效能不足、产业协同手段有限、市场运营能力薄弱。跨部门协作网络与社会参与平台存在缺口,体制机制层面的整合性措施亟待深化,这种现实制约着多元主体的协作效能。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深化价值挖掘与主题化整合
强化阐释研究构成叙事体系建设的学术基础,小金县文物管理所亟须跨越机构界限,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阿坝州长征干部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组建 "小金县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启动 " 懋功会议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研究 "" 嘉绒藏族建筑文化谱系研究 " 等项目。系统梳理档案材料、采集口述历史、开展跨区域文化比对[2]。同时,主题线路设计需超越单点展示框架,采用叙事手法重构游览体验。红色主题线路 " 北上战略定方向,重走长征路(小金段)" 经系统规划确立,聚焦两河口会议旧址,衔接达维会师纪念地及猛固桥战场遗址,运用情景再现装置、标识导视系统、智能语音解说,还原长征关键历史节点,构建 " 会师·争论·决策·北上 " 叙事脉络。此外,教育功能优化依托分层讲解体系建设,党员干部群体侧重文物隐含的党性价值挖掘,构建《从两河口会议看党的民主集中制》等专项课程深化思想认知,青少年受众采用插画版研学手册配合游戏化设计,开设情景模拟类《小小红军长征记》实践项目,普通游客群体配置双语导览系统,侧重器物渊源与地域文化趣闻的叙事构建。可以建立讲解人员梯度培育体系,周期性实施学科知识更新、叙事能力训练、突发状况处置等专项提升计划,培养具备学术深度的解说团队,实现遗迹阐释的专业性、独特性与人文关怀传递。
(二)推动科技赋能与智慧化提升
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构成智慧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小金县文物管理所应编制重点文物数字化专项方案,优先实施两河口会议旧址等国保与省保单位的三维激光扫描及多角度影像采集,形成毫米级数字孪生模型。需联合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引入无人机倾斜摄影及全景摄影技术,精准记录文物的几何结构、表面纹理与损伤特征。建立完成的 " 一物一档 " 档案库可实时监测文物状态演变,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开展建筑力学模拟、白蚁灾害追踪等预防性保护实践,数字化资产同时支撑线上展览与远程教育模块,实体文物的三维动态重现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珍贵遗产的虚拟复刻实现跨国界文化传播。同时,沉浸式技术应用须契合实际空间与功能特征,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内 VR 体验厅构建基于虚拟现实的历史场景复现系统,1935 年会场环境经三维建模技术精准还原,参观者产生跨越时空的临场感知,文物展示区配置270 度全息投影装置,重要会议文件、军工器械等革命文物摆脱玻璃展柜限制,以悬浮成像形式呈现立体细节,破解实体展品保护与呈现并存的长期难题,MR 混合现实系统部署于游客休憩区域,轻量化头戴设备支持虚实空间叠加,历史人物数字形象在真实场景中投射,参观者得以开展合影、对话等交互行为。
(三)拓展利用路径与产业化融合
促进 " 文物 + 非遗 " 协同成为文物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的核心路径,小金县文物管理所联合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及民间艺人,逐步构建 " 文物 + 非遗 " 长效协作体系。两河口会议旧址、沃日土司官寨经楼与碉等文保单位附近设置文化生态体验区,持续开展嘉绒藏族非遗展示活动。如达维会师遗址广场可开设非遗展示园,本土传承人现场呈现嘉绒织绣、唐卡绘画及藏文书法技艺,节庆期间举办锅庄舞表演、民歌对唱等活态展示,游客身处革命文物场景中浸润于民族文化氛围。同时,打造特色文创产品成为拓展文旅消费链条的核心路径,这一举措能有效增强文物价值的传播效应[3]。小金县文物管理所组建专项文创研发团队,系统发掘红色文化遗产与嘉绒藏族文化符号,构建本土文化 IP数据库。如以两河口会议为核心 IP,创作系列红色主题文创," 长征路线 " 木刻拼图、" 红色小金 " 徽章、仿制红军斗笠及军用水壶等实用物品,彰显革命精神内核。此外,文物融合新业态成为文旅纵深发展与乡村振兴奋进方向的核心路径,小金县文物管理所亟待拓展 " 文物 + 旅游 "" 文物 + 教育 "" 文物 + 乡村 " 融合模式。可以盘活乡村闲置民居资源形成红色民宿集群,标准化打造 "红军客栈 " 住宿标识系统,藏式建筑群落融入军民同乐体验元素。民俗空间配置革命年代服装与饮食场景复原系统,青稞研磨器具与马灯陈设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浸润氛围。本地食材重构形成特色餐饮体系,青稞饼经传统石磨工艺碾制,酥油茶调配延续藏地古法配比,味觉记忆链接着革命老区的历史基因。
结语:
文旅融合浪潮中,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对小金县文物管理所构成考验,也赋予实现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契机。必须坚守 "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方针,在保障文物安全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及新模式。深化价值阐释与科技智慧赋能,拓展文物活化路径,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多措并举,持续探索契合小金县情、彰显地域特色的文物文旅融合路径。实现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大众,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国强 .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路径探析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6):74-76.
[2] 张伟 . 基于文旅融合视野下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路径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211(16):90-92.
[3] 石培华 , 翟燕霞 . 文旅融合视野下文物保护利用与创新路径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4):1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