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基建背景下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王文君 王超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450088

引言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体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正加速开展,深度重塑土木工程行业的业态与发展路径。诸如智慧建造、绿色建筑、装配式技术以及智能运维之类的新模式与新技术不断呈现,对从业人员知识层面和技能范畴提出了更严格标准、更前沿的要求。面对此关键转变,职业院校身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核心团体,其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既面临新挑战,也有新机遇在前,怎样合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点,优化人才造就途径,成为亟待处理的关键课题。

一、课程体系重构

为符合新基建领域对土木工程人才的新水准要求,职业院校急切地需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优化操作。重点为开展模块化课程编排,基础模块需进一步强化力学、结构以及材料等核心学科的教学,保证学生积累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新兴技术模块则应覆盖 BIM 技术深度应用、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流程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关键内容,继而使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应用能力 [1]。跨学科模块需贯通 Python 编程、大数据分析基础及新能源基础设施概论等跨界知识,着力培养兼具传统土木技能与数字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确保课程内容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学校可创建由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委员会,按时评估课程设置与新基建需求的契合状况,即刻剔除陈旧内容,不断吸纳符合产业前沿走向的新课程部分。

二、实践教学强化

为切实填补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间的空白地带,对接新基建需求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极为关键。关键所在是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创建高度仿真化的工程环境,采用先进的BIM 建模平台与装配式构件安装模拟系统,系统性地开展涵盖数字化施工过程管理、智慧化工地运行维护等关键环节的虚拟实训,继而使学生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熟练掌握新兴建造技术的操作流程与规范。在此基础上,学校必须积极推动真实工程项目嵌入教学环节,与行业头部企业建立深度协作关系,共同开发建设类似于“校中厂”实践基地,精心设计实践任务,保障学生切实参与城市更新工程、新型市政设施等实际项目从规划构思、详细设计、现场施工组织到后期运营维护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流程,进而助力学生于真实工作情境中淬炼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学校应着力构建层次分明、导向清晰的技能竞赛体系,围绕BIM 技术深度应用、装配式建筑精准建造、绿色建筑创新设计等新基建核心能力点设置竞赛内容,依托开展覆盖多样、标准严格的职业技能角逐,切实唤起学生积极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和处理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主动性,促成以竞赛验证学习成效、带动技能进阶的正向循环,最终实现实践教学与行业前沿需求的紧密对接。

三、跨学科能力培养

新基建形势下土木工程范畴与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等范畴的深度交融,对从业者知识体系与能力范畴提出更高标准,单一学科背景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目标。职业院校务必要冲破传统专业的藩篱,全面构建跨学科能力培育体系。一方面,学校可积极探索灵活的辅修制度创新,主动寻求与计算机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院系的深度协作,共同设计并开设诸如“土木工程与数字化技术”“土木工程与可持续环境”等具有明确交叉属性的辅修课程模块,继而为学生提供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习。同时,教师可根据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灵活选择跨领域知识的制度化通道,借此有效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2]。另一方面,为应对智慧城市管理、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特定新兴领域对人才的快速适配要求,教师应着力开发高度聚焦的微专业项目。例如,围绕智能建造全流程技术或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精心构建内容精炼、实践导向突出的短期密集型课程体系。此类微专业依托高强度、模块化教学组织展开设计,助力学生在相对紧凑的时间范围中,全面掌握特定交叉领域核心技能与前沿知识体系,进而快速增大其在细分新兴市场的就业竞争筹码与职业上升潜力。两种途径互补共荣,彼此配合助力土木专业毕业生构建面向未来的复合知识能力体系。

四、就业服务优化

为高效增进职业院校土木专业毕业生在新基建领域就业质量及适配性,亟待打造衔接学业与职业的高效就业服务体系。重要手段为疏通行业人才需求信息的传送渠道,主动与相关行业协会及产业链核心企业进行联合,联合搭建且实时维护一个动态调整的就业信息库。该平台应系统整合新基建相关领域实时释放的多元化岗位需求及其对应的核心能力要求,为学生提供基于其专业背景、技能特长与职业意向的精准化岗位匹配与推送服务,显著缩短了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与匹配错位。与此同时,学校必须强化对学生职业认知与发展规划的引导,可考虑系统性开设聚焦新基建产业生态的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此类课程应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资深项目经理等业界人士参与授课,精准解析当下及未来市场人才需求特征状况、典型岗位胜任力模式以及不同职业发展路线的进阶准则,帮扶学生依据对行业趋向和自身禀赋的透彻理解,合理确定职业方向并规划能力进阶路径。两项工作同步开展,其目的在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在出口端精准高效衔接。

结语

新基建的蓬勃发展对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唯有借助课程体系的前瞻性重构、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度强化、跨学科能力的有效拓展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的持续优化,形成多维度协同推进的结构性改革,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毕业生知识复合水平、技术应用本领和职业适应本领。未来持续深化系统性的相关改革,将为输送适应新基建趋势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筑牢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 李文盛 . 基于 BIM 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J]. 轻工科技 ,2022,38(06):181-183.

[2] 刘昕鹤 , 张明月 . 论土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20,(07):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