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巴渝书场里的文化薪火
王佳颖
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 400030
一、 引言:老书场的困局与新使命
巴渝戏剧与曲艺蕴藏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密码。然而,曾几何时,承载这份记忆的传统书场,与多数基层文化场馆一样,陷入了共同的困境:场地老旧,弦歌暗哑;剧目凋零,观众寥落;传承断档,后继乏人。沙坪坝区的“巴渝书场”亦曾面临此般光景,仿佛一位历经风霜的老者,在时代变迁中渐失光彩。
守护文化根脉,绝不能任由薪火黯淡。沙坪坝区文化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决意为老书场寻一条发展新路。其改革并非简单的修旧如新,而是一场旨在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火”在民间、“传”在社区的深度实验。这场实验的核心,便是以“文艺+”为引擎,重新点燃那盏照亮巴渝文化传承的灯火。
二、 实践: “文艺+”点燃传承薪火的多维路径
沙坪坝区文化馆以书场为改革突破点,大胆探索“文艺 +”融合发展模式,打破传统文艺形式壁垒,以文艺为载体,深度融合非遗保护、全民艺术普及、品牌建设、文旅消费等多种元素,旨在盘活资源、吸引人才、拓展受众、提升效能,最终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使其真正普惠于民。
“文艺 + 机制创新”:重塑场域,汇聚人气。 改变从“场”开始。沙平坝区文化馆首先对书场进行重装升级,使其成为设施齐备、雅俗共赏的现代演艺空间。而更大的创新在于运营机制的变革。打破传统桎梏,开门办馆,根据全民艺术普及和分众化需求,主动引入多元演出团队。通过建立“天天演”、季度交流、年度展演等机制,将书场打造为一个动态活跃、永不落幕的艺术舞台,成功聚拢了从银发票友到青春面孔的各色观众,一改以往“等客上门”的被动局面,重燃了书场的人间烟火气。
“文艺 + 活态传承”:古调新弹,声入人心。 传承非遗是书场的重要使命。通过将书场功能从单纯的演出场所拓展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平台,让书场不仅成为演出的“终点”,更成为创作的“源头”和传播的“起点”。一方面,在演出内容上在保留传统的京剧、川剧、越剧之外,大力引入并丰富四川评书、相声、四川竹琴、四川清音、金钱板等非遗曲艺项目。尤为重要的是,鼓励并支持团队创作了大量题材新颖、贴近时代、符合年轻审美的作品,让古老的非遗形式讲述当代故事,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实现了非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另一方面,除驻场演出外还积极组织团队参与文旅委、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等组织的各类演出,辅导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推动非遗从书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开展辅导传习,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真正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
“文艺 + 人才育聚”:星火成炬,赓续文脉。 人才是薪火相传的根本。书场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广泛吸引各类优秀演出团队入驻,搭建了一个人才磁力场。它不仅吸引了重庆市川剧戏友协会等资深团体,更汇聚了“逗乐坊”“原声社”等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民营剧团,这里既有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也有 90 后曲艺新秀的探索。2019 年至今,“笑满巴渝”全国曲艺表演场所协作发展联盟交流展演活动已成功举办 4 届,活动得到全国曲艺界的支持和重视。中国曲艺名家姜昆、李金斗、刘俊杰、王宏等登台献艺,来自各省市的曲艺工作者也在巴渝书场为观众带来了地域特色鲜明、艺术风格迥异、主题内容丰富的曲艺节目。
每届活动都包含主题公益展演近 20 场,持续时间达 5 个月,演出曲艺节目 70余个,进一步汇集曲艺人才,使书场成为全国曲艺人才交流互鉴的高地。老艺术家与新生代在此共鸣,传统技艺与创新思想在此碰撞,形成了人才辈出的良好生态。
“文艺 + 阵地拓展”:方寸之地,气象万千。 改革后,书场 400 平方米的空间物理边界被打破。它既是地处核心商圈的文化地标,也是辐射全区的文化枢纽。文化馆与入驻团队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文艺精品、参与高级别赛事及市区大型公益文化活动。例如,与川剧戏友协会合作的“川剧座唱”活动已成功演出 500 余场,成为川渝两地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同时,积极建设线上“云书场”,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了服务半径的几何级增长。
三、 成效:一盏灯火,满城星光
2017 年至今,经过数年的耕耘,巴渝书场从一颗改革的种子,生长为全国非遗曲艺试点书场的标杆,结出累累硕果。
1. 实践之光: “天天演”模式年均驻场演出超300 场,累计观演人次逾6 万人。创作近二十余个新作,屡获省市大奖。观众结构从老龄化严重转变为老中青幼全覆盖,书场从门可罗雀变为一座难求的文化热土。
2. 机制之新: 形成了“单位搭台、团队唱戏、资源共享、文化惠民”的可持续运作模式,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了文化馆与演出团队的权利义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度性安排,保障了项目的可持续性。为同类公共文化场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 范式之值: 其成功实践印证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命力,为如何在都市语境中实现传统文化普惠基层和非遗的活态保护传承推广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式。
四、 展望:薪火相传,未来可期
如今,步入巴渝书场,一碗盖碗茶,一段绕梁音;或随时随地通过线上平台,回看精彩演出,已成为许多市民的日常文化栖居。线上线下,古韵与新声交织,共同奏响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和弦。
未来,仍需守正创新,在“文艺 + 科技”“文艺 + 旅游”“文艺 + 教育”等领域深化探索,让这盏文化之灯燃得更亮、照得更远。
结语:
巴渝书场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守护与焕新的故事。它证明,只要用心耕耘,最小的舞台也能上演最精彩的春秋,最古老的乡音也能谱出最动人的新篇。这星星之火,正汇聚成炬,照亮着文化传承的普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