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作用研究
李皖青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一、战略统筹:确立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与目标导向
在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脱贫攻坚事业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明确提出“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党的初心与使命,更展现出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刻洞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为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六个精准”与“五个一批”等系统方法论的形成,进一步细化了扶贫工作的实施策略,实现了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及脱贫成效的精准定位,确保扶贫工作能够“靶向治疗”,切实满足不同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通过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与顶层设计的有力保障,中国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减贫事业中的显著优势与强大生命力[1]。
二、制度创新:构建脱贫攻坚的制度保障体系
在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有效的扶贫制度体系,成功破解贫困难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精准高效推进治理的显著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的独特优势,在脱贫攻坚中突出表现为建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协同机制。该机制打破部门、领域与区域的壁垒,对财政、金融、产业、教育、医疗等多领域政策进行系统性整合与协同发力,形成了 "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 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全方位扶贫格局。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央财政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稳定增长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项目。同时,金融政策积极创新,通过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集聚,激活了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产业政策与扶贫深度融合,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产业,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扶贫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实施职业教育扶贫等措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医疗扶贫通过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 "三重保障 " 体系,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组织实施: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政策落实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使命。党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实施驻村帮扶制度,构建起严密的组织动员体系,形成覆盖贫困地区的组织网络。这些驻村力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既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又担任脱贫攻坚的规划者、推动者,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乡村一线精准落地。
在组织建设创新层面,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通过推行“党员联系户”制度,建立“产业党支部”等新型组织形态,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以陕西柞水木耳产业和贵州丹寨蓝莓产业为代表,基层党组织通过“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创新模式,形成“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党员干部带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对接市场资源,开展技术培训,实现贫困群众从“被动帮扶”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
与此同时,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组织力薄弱问题,党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建立常态化整顿机制。通过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开展集中培训、优化组织设置等举措,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转化提升。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不仅有效保障了脱贫攻坚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这种以组织建设赋能基层治理的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卓越能力。
四、资源整合: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攻坚合力
党通过政治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形成 "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的多元共治格局。在党内,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将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干部践行宗旨意识的试金石,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在党外,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通过 " 万企帮万村 " 行动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截至 2020 年,全国共有 10.9 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 12.7 万个贫困村,惠及 1500 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此外,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如共青团的 " 希望工程 "、妇联的 " 母亲水窖 " 等项目,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困。这种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体现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3]。
五、结语
中国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又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通过战略统筹确立方向、制度创新破解难题、组织实施筑牢根基、资源整合凝聚合力,形成了 " 党的领导 + 制度优势 + 人民主体 " 的减贫模式。这一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 白皮
书].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大事记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 韩俊 . 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 [J]. 求是,2021(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