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及实践路径研究
商迪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一、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从根本上依赖于科技创新与高水平人才供给,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回应新经济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关联
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间存在多层次、互动性的逻辑关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输出具备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传统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经济对人才个性化、复合型和创新型的要求,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化教学环境、自适应学习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精准教学、科学评价与全过程育人,显著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二是高等教育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与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力。数字化转型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科研范式向数据驱动、平台支撑、协同共享转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识别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多维度互动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成功推进依赖于系统内关键要素的协同联动与整体优化。通过对国内外政策、学术文献与典型案例的分析,本研究识别出五大核心要素。
(一)技术创新要素
(三)人才培养要素
五、结论与展望
[2] 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 重庆高教研究,2024(1):108-117.
(二)组织变革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构建了多维度协同的实践路径框架。未来,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进一步强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对接,突出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双轮联动,在体制机制创新、技术融合应用、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寻求更大突破。同时,需密切关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系统治理,确保转型过程公平、包容、可持续,真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共进。
数字化转型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推进跨部门协作机制构建、扁平化网络化治理结构探索以及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组织文化建设,形成能够快速响应外部变化、持续推动自我更新的组织能力。
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学生需掌握数字工具的使用、形成数据思维与数字环境下的协作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数字化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课程体系需融入数字技术内容,强化学科交叉,并体现产业前沿,进而构建与新质生产力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要素构成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架构,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支撑教学资源的智能聚合与按需推送、学习过程的跟踪监测与个性化干预、管理业务的流程重构与效率提升,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技术引擎。
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需制定国家及区域层面的教育数字化专项规划与行动方案,设立转型引导基金,建立教育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与伦理治理规则体系,为转型提供方向指引、资源保障与制度支撑。
[1] 谭嵩, 王刚, 孙方.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4,40(07):89-92.
(四)政策支持要素
四、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
(一)构建以智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新生态
建设支撑混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与协同创新的智能化教学环境,推广虚拟仿真实验、智慧课堂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高校应致力于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学情动态诊断与学习路径自适应推荐,推动教学方法从“灌输传授”向“互动建构”转变,教学评价从“知识考核”向“能力增值”转变。
(四)强化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
为实现高校教学的科学性,高校应依托数字化平台收集学生全过程学习数据,构建大数据中心与智能决策支持平台,打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数据孤岛,为学科专业优化的动态调整、师资队伍的科学配置以及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战略规划精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实现教育治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的转变。
(三)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数字协同新阶段
企业与高校应围绕区域新质生产力布局与重点产业链需求,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新型协同组织。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与技术平台,合作开发数字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共同实施项目化教学与联合培养,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缩短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建立数据驱动的高等教育治理新体系
参考文献: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要素,因此,建立系统性、常态化的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培训研修、教学竞赛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水平;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
基金资助: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及实践路径研究”( 编号 :2025lslqnwzzkt-035) ;2024 年度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规划课题“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与实践研究”( 编号 :2025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