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实践教学改革对动物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

武晓蕾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引言

动物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的日益严峻,对动物医学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作为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动物医学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基地建设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动物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动物医学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动物医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动物医学实践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实验项目上,与当前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动物疫病诊断方面,教学内容多集中在常见疫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而对于新兴疫病的诊断技术和现场快速诊断方法涉及较少。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学生往往只能掌握单一的实验技能,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动物医学实践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互动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较少,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基地建设不足

实践基地是动物医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规模较小,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部分实践基地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无法开展先进的实践教学项目。实践基地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导致实践基地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需求,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新兴疫病诊断技术、动物福利与伦理、动物临床诊疗综合实践等课程,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整合,构建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例如,将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与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临床知识。

(二)改进教学方法

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项目式教学是将实际的动物医学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案例式教学则是通过分析实际的临床案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例如,在动物外科手术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小型的动物外科手术项目,从手术方案的设计、手术器械的准备到手术操作的实施,全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给予指导和监督。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对实践基地的投入,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践基地。加强与校外动物医院、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等单位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实践基地的管理和指导。例如,高校可以与校外动物医院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可以邀请校外实践基地的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

三、实践教学改革对动物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为了验证实践教学改革对动物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采用对比研究方法。选取某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为实验组,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改革前后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创新思维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二)研究结果

1. 实践技能考核结果

改革后,实验组学生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在动物疫病诊断、动物,手术操作、动物临床治疗等方面的技能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例如,在动物疫病诊断技能考核中,实验组学生的准确率达到了 85% 以上,而对照组学生的准确率仅为 70% 左右。

2. 创新思维能力测试结果

通过创新思维能力测试发现,实验组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验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提出更多的创新性解决方案,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动物医学创新设计比赛中,实验组学生的获奖作品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3.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项目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实践教学改革对动物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后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动物医学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展望

虽然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对实践教学改革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改革措施,确保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和模式,推动我国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文龙 , 王瑞 , 么宏强 , 等 . 动物医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应用 [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39(05):89-92.

[2] 欧莹 , 王树艳 , 蒋玲艳 , 等 . 动物医学专业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 [J]. 畜牧业环境 ,2025,(15):152-154.

[3] 王建国 , 王权 .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5,8(13):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