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张启秀 夏涓艺 贺娟 干艳燕 秦洪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64600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当前,教育部不断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创新育人实施体系,改进评价管理规范,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入思考和探索如何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做好心理育人工作,构建心理育人新模式意义重大。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深刻影响其学习效能、职业素养形成与生涯发展潜力,更关乎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校园的和谐稳定。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高职生应对学业压力、适应未来职业挑战、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基石。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投入不足,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专业学习、职业素养培育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尚不完善,对潜在风险的识别和响应能力有限;同时,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存在认知偏差和求助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心理育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亟需探索更加契合高职教育特点、学生需求与发展规律的心理育人新模式,以全面提升高职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00 后”从 2018 年开始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军,“00 后”高职学生与其他年龄段和教育类型的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进行心理育人工作时应充分考虑“00 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有以下特点:

1. 部分学生消极情绪体验多,自卑心理严重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不够成熟,情绪波动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就读于高职院校,在学业水平、整体素质和未来就业前景上都远远不如本科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在行为上表现出两极分化,一是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距离优秀的本科学生有较大差距,从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过于焦虑;二是部分学生高考失利,就读的学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有差距,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就此丧失了上进心,在学校得过且过。

2. 对人际交往的强烈需求和逃避的矛盾心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际交往可以满足人的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中有高达三分之一的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闭锁性,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认为很难得到他人的理解,因此很少或不愿与人诉说。由于自我封闭,不愿向他人吐露心声,孤独感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他们又想与人交往,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共鸣,形成了强烈需求人际交往和逃避人际交往的矛盾心理。

3. 对自我的定位不清晰,自我认同感低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长期互动,统合他人与自我评价逐渐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知。自我认同可以使个体对自己的个性特征、人格特质、能力水平等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认知,使个体能够接纳自身当前各个方面的发展现状,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有研究表明,我国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状况不容乐观,自我认同危机严重,他们比较排斥做一名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也发现,高职生对自我的评价普遍偏低,认为自己学习、实践等各方面的能力难以与其他本科学生相比,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也不具竞争优势;在得到他人肯定时也会习惯性地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及水平没有正确的认知。这导致高职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较低,自我认同感低。

二、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思路

1. 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育人机制

提升教职员工心理育人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所有教职员工都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和互助能力,建立朋辈心理辅导队伍。

2. 建设全过程的心理育人体系

建设完整的心理育人体系,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在校期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最后,在毕业阶段提供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顺利过渡到社会。

3. 搭建全方位的心理育人环境

首先,优化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服务。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实践探索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育人方面,立足“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员协同、全程渗透、全方位赋能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突出职业适应性培养特色。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实践探索。

1. 构建全员协同的联动化支持网络

建设了四级联动网络,成立校级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明确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的心理育人职责清单。推行“专业教师心理育人能力培训计划”,将心理疏导纳入班主任、辅导员考核指标。拓展协同育人圈,建立“家校心理共育云平台”,定期推送家庭教育指南;与当地医院共建心理危机转诊绿色通道;联动企业导师开展职业心理辅导。

2. 实施全程贯通的心理育人

安装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分阶段性开展精准干预,包括在新生适应期,实施心理普测建档,开设“心理适应力训练营”;学业成长期,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抗压训练模块,针对学困生启动“自信重建计划”;实习就业期,开发《职场心理韧性》微课程,开展模拟面试心理调适。通过必修课设置 16 学时心理健康核心模块,选修课开发“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等专题的方式,实现课程全域覆盖。

3. 打造全方位赋能的立体化育人场景

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在实训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通过技能失败案例开展挫折教育。创新活动载体,打造“五位一体”心理实践活动:心理剧展演、朋辈辅导联盟、素质拓展训练、艺术疗愈工坊、正念冥想课程。建设智慧平台,构建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 AI 心理自评、危机预警、在线咨询一体化服务

结语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基于′′00 后 " 学生心理特征与育人实践困境,以 " 三全育人 " 理念为引领,通过机制创新(全员责任清单)、过程重构(分阶靶向干预)、场景赋能(职业化活动载体)的系统性改革,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教育目标的深度耦合。实践证明,该模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抗压能力与职业心理素养,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心理基石。未来需进一步深化 " 家校医企 " 协同机制,加强大数据技术在心理预警中的应用,持续完善契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心理育人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怡琳 , 于娜 .《2023 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 , 心理服务需求激增催生千亿赛道 [EB/0L].(2023-10-10)[2024-01-22].https://www.sohu.com/a/727708689 121687424.

[2] 程雅奇 , 柴永鹏 , 焦点解决谈心谈话对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资本的干预效果 .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21.03:82-86+94.

[3] 丁英平 .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2021,18: 79-80 .

[4] 郭阳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27:137~138.

[5] 贡崇颖 .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育人模式构建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17: 245-247 .

[6] 何慧芬 .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探索与实践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17:146~147

课题:“三全育人”视野下高职生心理育人新模式的构建路径探索;基金资助: 2025 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SCHYJGA-2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