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与材质的交融
林进祥
瑞丽市林进祥玉雕工作室 云南省瑞丽市 678600
一、玉雕与国画的艺术共性
于中华传统艺术的广袤脉络里玉雕和国画是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二者相辅相成,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从整体审美和艺术理念讲。两者根源相同都深深扎根在中国哲学重视“中和”“天人合一”的文化土壤里,国画注重“主次有别、虚实相生”,它凭借笔墨和留白来营造独特意境。玉雕传递韵味的方式别具一格,它运用“纲举目张”的构图让阴阳线条相互交融,这其中处处体现出东方审美里刚柔并济的美感还有含蓄与细腻相互融通的美妙之处。正如某些玉雕艺术家所言:有人说“玉雕堪称立体的国画”,国画的精神融入玉雕里达成了形与意的统一,这般统一塑造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高度[1]。
在意境营造和表现手法方面国画与玉雕都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擅长把“意”寄托于“境”之中,借由“虚实相生”的方式促使观者心灵得以延展引发其想象。国画里的留白并非空白它是一方能让人的心灵畅游于太虚之境的所在,玉雕借助多种工艺手法,透雕阴刻与浮雕相互配合营造出虚实对比的效果。凭借这种对比画面在刚柔之间彰显出独特魅力,此魅力恰似“画中有诗、境中有韵”,玉雕创作时把笔当作刀,又将刀视作笔。不管是一山一水还是一草一木都能借“虚实之美”在有限的玉石材质里再现国画那空灵的意境进而达成“立体的水墨情怀” [2]。
来说,在造型语汇上国画与玉雕存在共同美学逻辑,在构图关系方面国画与玉雕同样有着共同美学逻辑,传统国画构图有诸多讲究。其一为“疏密有致”其二是“宾主分明”其三乃“层次分明”,它借助散点透视以及章法布局来传达情境美与结构美,玉雕在立体世界里也遵循类似法则。通过主雕辅衬虚实布局处理以及节奏疏密对比等方式让作品于方寸之间呈现出丰富层次与韵律感,譬如玉雕作品会借鉴国画里高远平远深远的山水构图方式。它借助造型与结构的多维呈现手法营造出独特视觉境界,这种境界既有整体统一性,又富有层次感,如此一来观者看到的不只是雕刻的形态更能体悟到其中蕴含的秩序与神韵[3]。
二、国画在玉雕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玉雕创作时,引入了国画构图理念,这一理念给作品注入诸多空间感也带来了诗意层次,传统山水画讲究“三远”法也就是“高远”“深远”“平远”。还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布局,玉雕艺术家借鉴了这些构图技巧用以处理有限玉石材质中的视觉引导与层次关系。有一件“夜游赤壁”的玉雕作品,它被誉为“立体国画艺术”的典范之作,设计者巧妙借助和田青花籽玉的自然纹理与体量。通过高远构图,营造出空灵意趣,最终玉山子仿若重现了国画山水中的飞瀑与深涧,自然韵味与诗境在这件作品里浑然天成地交融在一起。再如山子雕艺术家顾永骏在作品里借助散点透视法则,他把“高远”“深远”“平远”这三远于立体空间中展现,如此一来山石云水建筑亭榭有远有近营造出立体的诗意画境。这些手法有力证实国画构图可不只是绘画的形式语言,它在玉雕领域同样作用显著能有效增强空间层次提升观感张力。
国画里的线条与笔法精神于玉雕领域实现了“雕化”转变,由此独具匠心地构建起质感表达营造出独特意境,中国画对线条极为看重。线条有着韵律、浓淡以及轻重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不简单它们不仅构建起了画面的结构骨架还承载着情绪节奏与审美气质,玉雕师傅从“线描设计”出发。他们借助阴刻细线,或者运用凌厉线条,如此一来就能引导材质完成塑形突出主题,一些大师持有这样的看法,他们觉得玉雕的关键之处是什么?在于线条。这线条可不写背景也不求具象单单追求传神,如此一来作品既能展现出形态又富有内涵,在花鸟玉雕作品创作时不少艺术家把宋代小品画当作蓝本。特别是借鉴其近景特写的构图那种构图充满无穷情趣,艺术家们通过精细雕刻将物象的神韵传递出来,设计者会在小巧片面上留白让形态得以呼吸。或者,设计者会将主象物放大,如此一来空间里的疏密结构和笔意节奏便充满无穷趣味蕴含深远韵致,国画笔墨里有“写意”与“气韵生动”。借助线的雕琢它们在玉雕上实现了一次精神层面的重塑,可以这么讲。
国画意境被注入进来,玉雕因此能够承载更深远的文化隐喻,玉雕也能承载更深厚的审美情怀,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对玉器十分偏爱。他们追求用玉“明志”,文人画意深深影响着玉器制作与审美,如此一来玉雕可不只是工艺品还是承载意趣、用于艺术表达的媒介。雕刻者以水墨语言里“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精神为指引,像“留白”“疏密得宜”“动静结合”这类美学性质被雕刻者融入玉雕构想当中。如此一来,作品既有意境,视觉节奏感也有,玉雕设计师常把诗、书、画融合在一起,就拿子冈牌来说它“一面刻字一面作画”是“诗画结合”的经典范例。借助“以画入玉”之法,把国画里的意象笔趣还有诗思转变成立体结构以及材质色泽,最终创作出审美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品实现立体和意境的高度契合 [4]。
三、玉雕与国画融合的价值意义
玉雕与国画相融合,在艺术层面价值深远,它让玉雕作品的审美内涵更为丰富还推动传统工艺朝着当代艺术方向迈进,国画注重“重意趣、重神韵”。它不拘泥于外形相似而是借助审美的提炼以及主观意象的营造把情感与精神融入形象里,玉雕采用“以神统形、以意融形”的手法。它能够于形态里展现出情境的深邃和内在的美妙,如此一来作品便拥有了“形散而神聚”的境界,这一融合强化了玉雕在美学上的提升。它让玉雕从传统手工工艺转变走向具备“文化表达”属性的艺术创作领域,雕刻被转化成文化的表达,成了精神的传承。
从文化层面分析把二者结合起来这可是丰富中华传统艺术体系的关键路径,国画承载着中华美学与道德理想玉雕同样如此,二者的融合是“把中国传统的两种不同文化形式和谐统一起来”的切实实践。这一融合连接了“过去与未来”还借助艺术形式让“民族特质与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和体现,在这融合进程里,玉雕作品可不只是工艺品。它能超脱工艺品的功能限制成为承载文化与审美双重意义的载体,借由具象的造型传达着传统价值与审美追求,这种融合作用明显。它能助力提升玉雕的文化认同感还能提高其收藏价值,如此一来玉雕不仅技艺精湛在文化表达与精神内涵方面也有了十足的厚度。
四、结语
如今,玉雕与国画相融合,这可不只是传统艺术形式间的交流更是对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切回望还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拓展,国画借助笔墨来运载意境凭借留白引领想象。玉雕通过雕刻构架哲思,用材质诠释精神,这两种艺术于立体和二维之中寻得互补之处,于是作品有了“以刀做笔,以玉为画”这般诗意境界展现出“大道自然”的质朴美感。观察者曾说过,玉雕有独特魅力,它能在极小的空间里展现出广阔天地,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传递出“气韵生动”的审美内涵。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国画语言和玉雕语汇新的联动路径,如此这般能够推动传统工艺迈向艺术与时代的更高峰,也可以让中华美学于现代生活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梁亚鹏 . 玉雕传统技法与现代美学的融合发展之道 [J]. 天工 ,2023(17):51-53.
[2] 胡延楠 . 天然包裹体水晶琢磨工艺研究——以《嫦娥》系列创作实践为例 [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3.
[3] 王文薇, 尹作为, 杨树明. 民艺寻根: 对腾冲翡翠玉雕造物文化特征的剖析与思考 [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 中英文 ), 2025, 27(1):77-85.
[4] 刘晓强. 承古烁今 继往开来| 南阳黄山史前玉文化与当代中原玉雕的创意融合论坛侧记 [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 中英文 ), 2023, 25(5):165-166.
林进祥(1982.11-),男,汉族,福建漳浦人,中级职称,云南玉石雕刻工技术能手,云南玉雕大师,主要从事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