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程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究
梁倩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中学 527400
在实际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基于微课程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将课堂优化延伸至课外,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时间与地点开展学习。其中,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手段,正逐渐成为翻转课堂的优质资源支撑,为教学模式创新注入新活力。
一、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是聚焦核心知识的”微型学习单元”,它以 5-10 分钟的精要视频为载体,有机整合教案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资源,形成主题鲜明的”微教学资源包”。这种新型教学形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碎片化学习变得系统而高效,特别适合信息时代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打造优质微课程分三步:第一步精准规划模块,依据教学目标选课型,如知识讲授型解析概念、解题演算型推导思路、图形演示型动态建模、专题复习型整合考点,明确模块定位增强内容针对性;第二步遵循" 双微" 原则,既围绕核心问题简洁设计,突出关键内容,又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常见困惑和易错点,通过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第三步多元技术实现,教师可利用电脑录屏、多媒体录播室拍摄,或加工现有资源,甚至用手机、平板抓拍真实画面,让制作更灵活便捷。这种 " 小而美 " 的课程形式,正以其精准性和灵活性,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为学习者搭建起随时可及的知识桥梁。
二、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传统教学流程的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打破 " 课上授课、课下练习 " 的时间秩序,将知识学习与内化过程重新分配,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递环节从课堂转移到课下,教师提前制作涵盖核心内容的微课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完成预习任务,在独立思考中构建基础认知。课下学习不再受限于固定课时,学生可根据自身节奏反复观看、随时暂停,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而课堂时间则被释放为 " 深度内化空间 " :学生带着课下积累的问题与思考进入课堂,通过小组讨论、成果汇报、协作探究等形式展开思维碰撞,教师则从 " 知识讲授者 " 转变为 " 学习引导者 ",针对学生无法自主解决的难点进行精准点拨,帮助其深化理解、查漏补缺。
三、基于微课程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意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通过重构知识传递与内化路径展现出多重教育价值:其声、图、文融合的微课程以动态化、具象化方式打破数学抽象壁垒,契合高中生认知特点,借生动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显著提升知识吸收效率;课前依托微课程完成基础知识建构的模式,将学习重心前移,促使学生在独立观看、反复钻研中学会质疑归纳,把单一的 " 看书做题 " 转化为多元探究性学习,在积累自学经验与体验成功中实现从" 学会" 到" 会学" 的能力跃升,夯实终身学习基础;针对高中数学重难点突破的痛点,微课程的可重复观看与课前课中课后系统化资料搭配,帮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脉络、标注难点并带入课堂深度讨论,既节省教师重复讲授时间,又让课堂成为聚焦个性化指导的思辨场所,实现知识内化的精准化;此外,微课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灵活性充分尊重学生差异,基础薄弱者可通过多次观看视频夯实基础,学习效率高者能自主拓展深度,打破传统课堂 " 一刀切 " 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按自身节奏建构知识,推动数学学习从群体化走向个体化,为核心素养培育开辟了个性化路径。
四、基于微课程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开展
基于微课程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按“筹备—预学—深化”三阶段实施:
课前筹备:教师完成学情、教材、工具分析,结合高中生认知特点与章节重难点(如函数、几何)设计微课程。以问题为导向,精选导数应用、数列推导等核心内容,融入生活场景降低抽象度,配套分层练习与任务单,要求学生记录疑点。制作时标注关键词字幕、在思维节点设暂停,控制视频8-10 分钟。
前置预学:学生通过微课程自学,借助平台分享思路,未解决问题反馈教师。教师统计高频疑问(如辅助线添加、参数分类等难点),针对性调整课堂方案,聚焦共性问题设计探究任务。
课堂深化:以4-6 人小组协作突破重难点,如推导三角函数变换、讨论数列解法,代表展示思路并互评。教师针对思维卡点提供引导,通过变式训练推动知识迁移,结合即时检测(如板演、限时练习)评估效果,构建“自学—协作—点拨”闭环,实现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深度融合,提升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五、《数列错位相减法求和》微课程的翻转课堂融合实践
在课前筹备阶段,教师需精准把握学情,考虑到学生已掌握等比数列前 n项和公式,但对“等差 × 等比”型数列求和缺乏系统方法,故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数列错位相减法求和》微课程。视频中先回顾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再通过具体例题(如数列
, an=n , bn=2n⋅ )引导学生观察通项“等差 × 等比”的结构特征,拆解错位相减法的核心步骤——等式两端同乘公比、错位排列、补零相减,同步标注关键字幕并在思维节点设暂停,视频时长控制在 8 分钟左右。配套任务单要求学生记录推导困惑(如公比 q=1 的特殊情况处理、项数对应问题),并完成基础题型预习,为课堂探究奠定认知基础。
前置预学环节,学生通过平台观看微课程并提交疑问,教师统计发现高频问题集中在“如何准确构造第二个等式”“相减后等比数列项数判断”“化简过程中的符号处理”。基于此,教师调整课堂设计:将小组探究任务聚焦于典型错题分析,设计“等差 × 等比”“等差 × 常数数列”对比题型,引导学生辨析适用条件;针对计算易错点,制作动态演示动画嵌入课件,便于课堂直观讲解。
课堂深化阶段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围绕“错位相减法的本质是整体消元”展开探究。各小组汇报课前预学中的困惑,如某小组提出“当公比为负数时错位相减的符号如何处理”,教师则引导其他小组类比正数公比推导过程,通过板演变式题(如数列
ⁿ} 求和)突破难点。随后开展“限时挑战赛”,学生通过平板完成即时检测,系统实时反馈正确率,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如漏项、求和公式误用)进行精准点拨。最后结合生活实例(如分期还款利息计算)设计拓展任务,让学生体会错位相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实现从知识掌握到数学建模能力的跃升,切实达成“先学后导、以学定教”的翻转课堂目标。
参考文献:
[1] 焦 敬 芬 . 微 课 程 在 高 中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策 略 [J]. 高考 ,2025,(11):63-65.
[2] 刘 岚 . 微 课 程 在 高 中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有 效 应 用 探 究 [J]. 高考 ,2024,(28):89-91.
[3] 刘慧敏 .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数学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4] 张美茹 . 翻转课堂下高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5] 陆广地 .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1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