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手创未来:教育专业美术作品市场探索

作者

陈赵静  李家钰  王楠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汉中,724400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随着美育教育的普及,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课程中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但这些作品往往因缺乏合理的利用途径而被丢弃。如何将这些作品转化为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为例,探索教育专业美术作品的市场化路径,旨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响应国家非遗文化传承的号召。

(二)项目概述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中包含大量的美术类课程,长期以来相关专业学生手 中积存了许多绘画作品、手工作品。而学生没有合理的空间进行存储,缺乏发挥作 品最大价值的途径,学校也没有足够的的空间与条件对学生作品进行保存,最终学生辛苦完成的作品面临着被丢弃的结局。

针对这一现象,本项目结合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为学生作品寻找使 用场景。以院系、院校,社会三个维度在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可能,通过个人售卖、校内合作、校外合作、社会服务等形式发掘学生作品最大价值,找到学生作品的最佳使用途径。

(三)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的: ① 帮助学生处理自己手上剩余的,不需要的手工作品,让其发挥它的最大价值量,提高作品的使用效率。

② 激发学生对手工创作的热情,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③ 买者买入自己所需要的手工作品去装饰,布置房间等,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意义: ① 提高了作品的价值量,让它能够充分发挥其最大价值。

② 通过出售学生的手工作品,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并且可以腾出学校专门放置手工作品的教室,为学校节省部分储存学生作品的空间,节省的教室可以用 作其他教学活动等用途。

③ 解决了学生作品浪费问题,同时一些材料价格昂贵,可以帮助学生收回一部分材料费。

二、行业及市场前景

行业历史:手工艺品市场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其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手工艺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产业。我国民间手工艺品行业集中程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行业兼并重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目前市场上大多工艺品售卖的都是工业化生产和个人原创售卖,价格高昂,针对学生群体的工艺品售卖平台和组织较少。

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进而,在家具生活上的追求也从消费性转向享受型。人们对装饰品、艺术品的需求越 来越大,对品种、工艺及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明显。

综上所述,手工艺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人们对独特、精致和文化传承的手工艺品的需求,文化传承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都为手工艺品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项目创新与实施

(一)创新点

1. 作品来源多元化

多群体参与:将高校美术相关专业学生的课程作品与校外手工爱好者的创作相结合,打破传统美术作品来源的单一性,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的作品创作生态。

跨领域融合:通过整合不同背景创作者的作品,促进教育与民间艺术的碰撞,激发更多创意灵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吸引力。

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作品展示与交易平台,吸引更多创作者加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作品资源库。

2. 非遗文化融入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将剪纸、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融入美术作品创作,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文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市场化运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

非遗技艺体验与推广:结合作品市场化运营,开展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增强文化认同感,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二)运营模式

为了推动教育专业美术作品的市场化运营,结合艺术作品的特性和教育行业的需求,构建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具体如下:

1. 线上运营模式

电商平台

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设官方店铺,展示和销售教育专业美术作品,包括画作、艺术教具、文创产品等。

直播带货

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邀请艺术家、设计师或教育专家参与,讲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及教育用途。

2. 线下运营模式

校园文创集市

在高校、中小学或教育机构内部举办文创集市,展示和销售教育专业美术作品,吸引学生、家长和教育从业者参与。

通过展览、比赛等形式,挖掘优秀学生作品并进行市场化推广,形成“学生创作—平台推广—市场销售”的良性循环。

提供定制化服务,为教育机构设计专属艺术作品或文创产品,提升品牌的专业形象和市场渗透率。

3. 其他支持机制

品牌建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教育专业美术作品的专属品牌形象,突出其艺术价值和教育属性。

用户社群运营:建立线上社群,定期分享美术作品、创作故事和教育资讯,增强用户粘性。

四、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 首年推广效益: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初步推广,教育专业美术作品将逐步进入市场,吸引潜在消费者关注,积累品牌效应和市场口碑。

2. 规模化收益:预计在第二年,随着市场认知度的提升和运营模式的成熟,美术作品的销售规模将逐步扩大,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规模化收益。

3. 产业链延伸:通过市场化运营,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如艺术设计、教育培训、文创产品等,进一步拓展收益渠道。

(二)社会效益

1. 减少资源浪费: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优化美术作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流程,减少资源浪费,推动艺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市场化运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帮助他们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3. 促进艺术普及:通过市场化运营,教育专业美术作品将被更多人欣赏,推动艺术教育普及,提升社会整体文化素养。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教育专业美术作品市场化的探索,验证了其在市场需求、艺术价值转化以及商业模式构建等方面的可行性。这一结论为教育专业美术作品的进一步推广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此外,未来研究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需求分析:深入探讨不同领域艺术作品的市场需求特征,明确目标受众及其消费行为。

2. 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如跨界合作、定制化服务等,以实现艺术作品的多元化价值转化。

3. 政策支持与社会效应:研究政府政策对艺术作品市场化的支持作用,以及艺术作品市场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总之,教育专业美术作品市场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领域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通过跨领域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望进一步推动艺术作品市场化的全面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简介:陈赵静(2003.8-),女,汉族,陕西汉中人,本科在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创业训练项目。

基金项目:“手创未来:教育专业美术作品市场探索 ”(X20241312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