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侨脉相承:华侨文化融入初中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容春柳

广东华侨中学 广东广州

一、研究目的与价值

统编教材,乃是一项对于落实立德树 极为关键的固本工程,也是一项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底色而构建的筑基工程,同时 如何有效地实施统编教材,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国家课程中立 并且持续进行探索的问题。具体到语文学科领域,怎样促使学 能力,怎样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水平,以及怎样才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教 开始使用之后,语文教育者格外关心的问题。

纵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可明显察觉到诸 出时代精神 ,呈现出中国人积极向上的风貌,勇敢追求、勇于创造、无私奉献的特质,还呈现了 共和 国成立 豪情以及对未来的宏伟抱负,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无私忘我的奋斗精神, 时代精神与时代理念,均可作为“华侨文化”学习任务群学习的选文。

1. 概念界定

(1) 对于“华侨文化”而言,此处所运用的华侨概念,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海外华侨”,具体是指那些尚未加入外国国籍的群体,其中涉及了已经取得居住国永久居民身份,但依旧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华人也就是所谓的“外籍华人”,指的是华侨或者他们的后裔当中已经取得居住国国籍的人。华侨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进程,并且仍在持续发展之中,其主体应当包含华侨与华人。

(2)一般认为,华侨文化就是作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 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准则和用以充当精神支柱的观念,以及结合了当地文化特色 外分支。本论文研究的华侨文化正是一种在海外华侨华人身上体现出 强不息”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精神。(3)2022 年新颁布的《义务教 主题,列入“课 程内容”, 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 文化主题的主 要载体为各类文章作品,还应包括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而我们的“华侨文化” 大文化 主题都有交集,密切关联。

2. 融入价值:

(1)语文新课标对"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思维能力、语言运用和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教材中经典课文的独特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审美创造和语言运用的提升上。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感,认同民族文化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具备初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华侨文化作为" 活态文本" 的独特教育价值

华侨文化作为中西文化的结合产物,追根溯源其源自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于海外的发展呈现,它乃是由以传统农业文明为要素、以儒家文化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同以现代西方工业文明为要素的理性主义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复合体,涉及各地华侨的信仰、风俗、艺术等诸多方面。从精神层面来讲,具体呈现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刻苦耐劳、爱国爱乡、追求民主富强等文化特质,华侨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去挖掘探索。

华侨文化以流动的中华基因库形态,打破了传统文化教学的静态局限。在语文学习任务群中融入华侨文化的因子,可以使初中学生直面文化在时空碰撞中的生命力,理解传承不是复刻而是创新,认同不是封闭而是开放。这种“在世界中理解中国”的视角,正是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在全球化时代的深层诉求——培养既有文化根脉、又能与世界对话的中国人。

二、华侨文化融入初中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1. 立足教材文本,整合华侨文化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育人价值,是融入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部编版教材中,经典课文篇目最多,体裁丰富,且呈现多样化的编排特点。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文本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是语文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学习任务群作为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呈现与组织方式,为教师教学明确了方向。

依托教材单元进行资源整合。经典课文呈现出以单元为单位, 围绕特定的人文主题集中分布的特点。依托单元整合学习资源首先要对单元的 学习任务群。初中阶段没有类似于高中课标中“传统作 文本特点,以某个学习任务群要求为主进行教学,同 与所属学习任务群要求,整合教学资源。依托单元内容整 整单元内部课文的顺序。比如前文所述,经典课文体 生更容易把握该类体裁的阅读方法,进而从阅读与写作上 时期、同一作者等标准,对单元文本进行整合,深挖华侨文化底蕴

在当前统一编制的初中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选文分布广泛,全面覆盖了六册教材。 可能接触到的各种实用文体,同时在体裁和形式上也展现了极大的多样 文本主要分为书信、说明文、新闻报道、人物传记以及演讲词五大类, 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实用文的选入数量相对较少,而八年级两册教材中共选 在思维能力上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开始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复杂文本,同时在实际 也迫切需要运用更多实用技能。

我们可以布置一个作业——华侨家族口述史,作为初中八年级上册“新闻写作”单元的延伸。实施步骤如下:(1)采访技术培训,学习 " 洋葱提问法 " :您小时候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听说爷爷曾寄侨批回来? 当时没钱回国的感受如何?

(2) 写作指导,提供结构模板:开头:一个具体物件(如褪色的汇款单)中段:两代人的记忆冲突(祖母的珍藏 vs 孙子的不解)结尾:文化反思(“我现在明白了…”)

(3) 成果转化:制作“声音博物馆”:扫码听方言原声+ 普通话解说;优秀作品投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青少年专栏。

没有华侨背景的学生则要改换方式,可以改为参观华侨博物馆,参观侨批的实物,欣赏有关侨批的真实文字,看有关侨批的故事小说等等。

2. 适当资料补充,突破时空限制

近代以来华侨华人的故事源自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与当下学生们所处的和平安宁时代距离较远,使得学生们仅凭书中的文字描述,难以深切体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深厚情感。为此,教师需要突破时空限制,以语文教材为基础,挖掘华侨文化课文辐射作用,帮助学生拓展华侨文化知识,进行资料补充,激起学生对华侨文化学习的兴趣。

在文学类任务群,我们布置这样的作业,学校文化长廊举行“吾家吾国”主题展,让学生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等课文,鉴家国美文,言家国之思。拓展课外作品《我的中国心》(歌词,黄霑)和《落叶归根》(散文,三毛)。这两部作品虽体裁不同,但均以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华侨、游子对家国的赤子之情,描写海外华人对归根的渴望。经典歌词:“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与“中国心”:通过外在服饰(西方文化)与内心认同(中华血脉)的对比,强调文化归属感不受地域限制。课堂活动可以进行歌词改写:让学生模仿《我的中国心》的句式,用本土意象(如家乡方言、饮食)创作短诗。散文续写:假设《落叶归根》中的老华侨回到故乡,描写他触摸故土时的心理活动。辩论话题:在全球化时代,“落叶归根”是否仍是必要的文化选择?这些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华侨对故土的文化认同;家国情怀超越地理距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以初中《语文》教材作为例子 收纳 等呈现思乡主题的古典诗词作品,思乡主题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关 实状况形成明显反差,致使学生对这类作品存在认知隔阂, 经验这种文化资源,借助引入黄河浪《故乡的榕树》 化当作切入点展开剖析性学习,比如对开平碉楼这 种独特建筑形态所包含的华侨文化内涵,它是海外游子寄托乡愁的物质载体,又生动体现了 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念。

教师可通过以上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搭建与情感沟通的桥梁。在设计预习任务时,可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并整合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信息,作为华侨文化知识的有效延伸。确保学生“胸中有丘壑”,提升课文学习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3.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认同

华侨文化教育是一场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觉醒和自我教育。华侨文化内容与现代学生存在时代隔阂与情感疏离,学生的学习通常仅停留于表面层次,难以深入触动学生的情感内核,故而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及自我教育的过程颇具挑战性。创设真实且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参与热情。那么,在华侨文化课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构建真实而有价值的学习情境呢?

通过“假设角色法”引导学生进入学科认知情境。教师在教学时聚焦文本内容中最能体现华侨精神的语句、段落、关键自此等,在文本的基础上,把握学生阅读与想象的兴奋点,为学生提供文本对话的机会。

例如 " 跨文化交际 " 任务群设计,可以设计‘侨批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学习“,比较侨批与普通家书的语言特差异,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华侨归国创业的跨文化适应。之后布置

创作任务:" 一封穿越时空的侨批 " 书信写作。这些都能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想象,通过角色扮演、增补场景、细化人物、重现情境等手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沉浸感、参与度和情感共鸣,在提升语言训练的同时涵咏文字,提升学生对华侨文化的情感认同。

4. 挖掘华侨文化中的爱国元素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教师需要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优化、调整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深层次挖掘生活中的爱国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自主、积极的学习环境之中,自觉地接受爱主义教育。

例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通过土地意象、嘶哑的歌唱、悲壮的情感和至死不渝的奉献誓言 。这种情感模式,恰恰是千百万海外华侨爱国情 魂牵梦萦的故乡,是血脉的根源和文化认同的根基。 的深情一样,是刻在骨子里的、无法割舍的。 那片具体的土地、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和文化传 死不渝、奉献一切的赤诚之爱,超越了时空, 成为 和情感共鸣。这首诗深刻地诠释了华侨爱国情的核心特 献, 归于永恒

5. 以多元主体为支撑,增强评价客观性

在华侨文化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群,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以全面评估学

生的学习效果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华侨文化课文不仅承载 革命精神,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

教育意义。因此,评价标准的制定应结合课文的特点, 神的理解、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内化。例如老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采访家族中的华侨成员,创作非虚构作品。任务分阶:基础层:整理家族移民

线图;进阶层:撰写《我的曾祖父下南洋》历史情景小说。老师和家长一起参与学生作评的评价。

在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但通过对前期的调查分析可知,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模式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需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构建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家长参与在内的立体化评价网络。具体而言,可建立教师主导的课堂观察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制定适合学生自评与生生互评的评价量表,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态。最后还可通过课后任务,向家长展示具体学习成果,获得家长评价。

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可从多方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效,克服单一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问题,从而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师生可以共同制定华侨故事讲解评价量表,学生参与到量表与评价标准制作过程中,并根据标准进行自评,生生互评。老师则站在更为专业的角度从各个任务中学生的表现以及最后的故事讲解呈现进行评价,学生通过向家长讲述华侨故事,获得家长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目的性,还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结论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文化积淀丰厚的学科,承担着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培养高雅审美情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华侨文化是中华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新课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大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体现。华侨文化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

实证研究显示,把华侨文化元素有系统地融入初中语文任务群教学里,会带来多方面教育效益,能有效引导学生留意本土文化资源,培育他们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在协作学习、自主剖析以及问题分析解决等核心素养,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意识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春梅、吴欣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知识观转型与教学变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4年第3 期。

[2] 郑勇贤《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文学作品赏析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 年第 7 期。

[3] 朱晔《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语文世界》2024 年第29 期。

[4] 刘春、何欣《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理思考》,《教学与管理》2023 年第3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