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日照汽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李顺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日照 276800

键词:制造业与服务業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赋能;价值链协同;日照汽车产业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国务院国资委强调通过数字化转型与“AI+”行动重构产业链价值体系。在此背景下,日照市作为山东省重点汽车产业基地,正加速推进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依托长城、奇瑞、五征等龙头项目,构建“整车制造 - 零部件配套 - 后市场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圈。然而,日照汽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仍面临协同度不足、数字赋能不深等问题,制约了产业整体效能的提升。

本研究立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需求,通过构建“双维驱动- 双向融合-价值重构”的研究框架,致力于探索日照汽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产业融合理论,也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对企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2 融合现状与评价体系

2.1 日照汽车产业融合基础

日照市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群态势。数据显示,日照市拥有汽车相关企业 350 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120 家,2024 年完成产值 300 多亿元。在整车制造方面,日照依托长城汽车整车生产基地以及威亚发动机、坦迪斯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2024 年,日照经开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产值近150 亿元,成为区域支柱产业。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日照市积极推动服务业扩量提质,累计创建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5 个、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6 家、市级平台企业24 家。

2.2 融合度评价模型与结果

为量化评估日照汽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水平,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测度。构建包含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创新能力和数字化水平 4 个一级指标和 16 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收集 2019-2024 年日照市产业数据进行计算。

研究结果显示,日照市汽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从 2019年的 0.38 上升至 2024 年的 0.52,表明两业融合水平从“轻度失调”逐步发展为“初级协调”,但整体仍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 “两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核心不足,缺乏标杆企业

日照市生产性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传统行业为主导,2024 年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超 40% ,而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等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占比不足 15% 。例如,科技服务业中,虽然合智数创等企业在数字仿真领域取得突破,但全市技术研发服务收入仅占制造业营收的 2.3% ,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3.8% )。

3.2 数字化赋能呈现“三低特征”

设备智能化渗透率低,全市汽车零部件企业中仅 28% 实现关键设备联网,而长三角地区同类企业该比例达 65% ;数据价值转化率低,工业互联网平台日均产生数据120TB,但用于生产优化的数据分析不足 10% ;AI 技术应用层次低,主要集中于物流搬运、焊接等基础环节,质量预测、智能排产等高级应用场景覆盖率不足 5% 。

3.2 政策生态存在“三缺困境”

汽车产业人才净流入率仅为 2.3% ,智能制造工程师缺口达 800 余人;标准体系缺位导致企业数字化改造缺乏统一规范,某零部件企业因设备接口不兼容,二次开发成本增加 120 万元;政策协同缺失表现为工信、科技、商务等部门支持政策存在交叉重叠,企业申报政策需对接 6 个以上部门,审批周期平均长达45 天。

4 路径设计:基于双维驱动的融合策略

4.1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强化资源整合能力

创新生态系统为日照汽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在资源整合方面,需要汇聚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资源: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产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与前沿技术;二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助力企业研发与扩张;三是搭建数字AI 技术平台,促进企业高效沟通交流。

4.2 完善价值链协同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模式

实现汽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上的协同,需要构建合理的合作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建立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综合考虑企业投入的资源、技术、人力等因素,确保各企业在合作中获得与其贡献相符的收益;二是发展供应链协同平台,如上汽乘用车打造的“上汽领飞工业互联网平台“,涵盖工业大数据、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汽车行业 SaaS 服务三大模块,累计上架12 个工业 APP。

日照市可以学习重庆长安汽车的经验,通过与中国联通合作共创,“利用统一平台实现软硬解耦、软件服务化与共享化,打破传统系统烟囱和数据黑箱,实现 1.2 万台设备、19 类工业协议、8 大业务系统的统一接入,形成 3000 余项数据标准“。这种协同模式能够为 AI 大模型应用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构建起绿色低碳、万物互联的智造新范式。

4.3 强化数字化赋能,推动智能化运营

数字化赋能是促进两业深度融合的技术支撑。一是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实现汽车制造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提高效率与质量;二是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企业信息桥梁,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生产。日照市可借鉴江汽集团尊界超级工厂经验,按智能制造成熟度 4 级标准打造智能制造标杆工厂。通过构建数字孪生系统,以物模型为基础,以多类数据为支撑,实现与数字“孪生“工厂实时联动。实施策略上,企业应加大数字化技术投入,引进先进设备与平台,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转型,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通过政企共同努力,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推动两产业深度融合。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构建了“双维驱动 - 双向融合 - 价值重构“的研究框架,探讨了日照市汽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表明,日照汽车产业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两业融合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需要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价值链协同机制、强化数字化赋能三大路径提升融合效能。

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是理论层面,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产业融合研究,提出了双螺旋融合模型;二是方法层面,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方法;三是实践层面,为日照市汽车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具体实施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区域背景下两业融合的差异化路径,以及数字经济对产业融合的深远影响。同时,需要关注数据安全、技术风险防控等问题,确保两业融合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