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再生稻两季边际效应与丰产途径

作者

李刚 潘昌文 沈宇 金鑫 邓松 郑露 方成

1. 湖南鑫盛华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岳阳  410400 2. 岳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湖南岳阳  414000 3. 岳阳市岳阳楼区农业农村局  湖南岳阳  414000 4. 湖南瑞利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温、光、水、肥等条件下萌发成穗而形成的一季水稻。近年来,再生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其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再生稻两季边际效应及其丰产途径,对于挖掘再生稻增产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再生稻两季边际效应分析

1.1 边际效应的表现

1.1.1 光照条件差异

在稻田中,田边和中间区域的光照条件存在明显差异。田边由于没有遮挡,光照时间更长、光照强度更大。这种光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再生稻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

1.1.2 通风状况不同

田边的通风条件明显优于稻田中间。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再生稻的呼吸作用也能更加顺畅,促进植株的新陈代谢,增强植株的生长活力。而稻田中间由于植株密集,通风不畅,容易导致湿度增加,病虫害滋生,影响水稻的健康生长[1]。

1.1.3 土壤养分分布不均

田边土壤的养分状况与稻田中间也有所不同。田边可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雨水冲刷带来的额外养分等,使得土壤养分相对较为丰富。此外,田边的根系生长空间相对较大,根系能够更好地伸展和吸收养分。而稻田中间由于植株密度大,根系竞争养分激烈,部分区域可能出现养分供应不足的情况,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1.2 边际效应形成的原因

1.2.1 地理空间因素

稻田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决定了田边和中间区域的光照、通风等条件的差异。例如,靠近道路、沟渠等开阔地带的田边,光照和通风条件通常更好。

1.2.2 种植布局因素

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边际效应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在高密度种植的稻田中,中间区域的植株相互遮挡,光照和通风条件恶化更为明显。而合理的种植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差异,但仍然难以完全消除边际效应。

1.3 边际效应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1.3.1 头季稻产量

由于田边的光照、通风和土壤养分条件较好,头季稻在田边的生长状况通常优于稻田中间。田边的植株生长更加健壮,分蘖数更多,穗长和粒数也相对较多,从而提高了头季稻的产量。

1.3.2 再生季产量

再生季水稻的生长同样受到边际效应的影响。田边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休眠芽的萌发和生长,再生苗更加健壮,成穗率更高。同时,田边的光合产物积累较多,为再生季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使得再生季产量也明显高于稻田中间。

2 再生稻丰产途径

2.1 品种选择

2.1.1 头季稻品种

选择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头季稻品种,这是再生稻高产的重要基础,要优先选用生育期适中,分蘖能力强,抗逆性好并且品质优良的品种类型,在南方地区可以采用“Y 两优 900”,“晶两优华占”这类优良品系,这些品种具备明显的分蘖特点以及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

2.1.2 再生季品种

再生季品种应具有休眠芽萌发能力强、再生能力好、后期耐寒性强等特点。如甬优 4949、泰两优 217 等品种,其休眠芽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萌发,成穗率高。

2.2 栽培管理

2.2.1 适时播种与移栽

头季稻的适时播种和合理移栽是再生稻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根据区域气候特点科学安排播期,可以保证头季稻在适宜的温光条件下正常生长。在南方地区,头季稻最佳播种期一般为 3 月下旬到 4 月上旬,移栽一般安排在 4 月下旬到5 月上旬。

2.2.2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提高群体光合效率。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再生季由于是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成穗,密度相对较难控制,但可通过头季稻后期的管理来调节休眠芽的萌发数量。

2.2.3 科学施肥

首季水稻种植要按照“基肥充分,追肥准确”这个原则,基肥主要用有机物料,再搭配一些化学肥料。每亩地大概施用有机肥 1000 到 1500 公斤,再加上复合肥 30 到 40 公斤,追肥要依照水稻生长时期来调整,分蘖期间每亩施用尿素 5 到 8 公斤,到了孕穗期就要施用复合肥 10 到 15 公斤,再生季施肥最好安排在头季稻收成之后的 3 到 5 天,每亩施用尿素 10 到 15 公斤,这样能促使休眠芽发芽生长 [2]。

2.3 病虫害防治

2.3.1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残体,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合理轮作和间作,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例如,在稻田周边种植一些有益植物,如香根草等,可以吸引害虫天敌,减少害虫数量。

2.3.2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 利用趋光特性,采取灯光诱捕、色板灭杀等物理手段开展害虫管理,在稻田区域布置频振式杀虫灯,每亩设置 1-2 台,能够有效缩减各类害虫种群数量。

2.4 利用边际效应提高产量

2.4.1 优化种植布局

根据边际效应的特点,在稻田周边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充分利用田边良好的光照、通风和土壤养分条件,提高田边区域的产量。同时,在稻田中间区域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改善中间区域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边际效应的不利影响。

2.4.2 加强田边管理

对田边区域进行重点管理,如增加施肥量、加强病虫害防治等,进一步发挥边际效应的优势。在施肥时,可对田边区域适当多施一些肥料,促进植株生长。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加强田边区域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

结束语

再生稻两季边际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其对再生稻产量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边际效应的表现、形成原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丰产途径来提高再生稻产量。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充分利用边际效应的优势。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挖掘再生稻的增产潜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健 , 张江林 , 高雅洁 , 等 . 再生稻田间管理和养分运筹研究进展 [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39(15):8-13.

[2] 许光莲 . 再生稻栽培技术及其推广探讨 [J]. 农村实用技术 ,2023,(03):94-96.

作者简介:李刚(1977-),男,汉族,县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潘昌文(1982-)男,汉族,湖南君山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