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日照市临港经济与黄河流域腹地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王慧君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日照 276826

一、绪论

国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旨在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日照市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其临港经济发展和与腹地联动对落实国家战略意义重大。国家战略为日照市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促使其探索有效联动模式,提升黄河流域开放水平和经济活力。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资源和经济水平差异显著。日照市拥有优良港口,适合发展临港经济;腹地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二者联动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移,带动腹地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还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形成高效区域市场,提升黄河流域国内外竞争力。日照市利用开放枢纽机遇,发展临港经济,吸引投资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城市地位和影响力,也可以同时推动综合实力提升。

二、研究现状

基于现有的研究,学者普遍认可日照港在黄河流域开放中的“门户枢纽”地位(张卫国,2021 ;李平,2023)。关于联动动力,“政府主导论”(日照发改委,2024)与“市场驱动论”(张艳,2022)并存,前者强调政策专班作用,后者关注企业自发的供应链整合。已有研究通过实证方法测算日照港对腹地经济的贡献,如物流效率提升、临港产业产值占比(孔庆峰,2008)等。同时,大量媒体报道强调港口与腹地间基础设施互联(如董梁高速日照段建设)、政策协同(如青岛都市圈合作)的重要性。

但现有研究在联动发展模式方面,多聚焦港口对腹地的单向带动效应,对腹地需求反哺港口升级的双向互动机制探讨不足(张译,2017)。此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数字化供应链对联动模式的革新等议题尚待深入,临港经济与腹地联动发展的具体模式、协同机制及深层次障碍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日照市临港经济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现状

日照市临港经济近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2024年突破 5.5 亿吨,其中黄河流域腹地货物占比达 62% ,铁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中转量连续五年居全国前列,成为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依托港口优势,钢铁、化工、粮油加工三大临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山钢集团日照公司、日照港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山西、陕西等腹地省份建立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合作。

区域联动方面,日照与郑州、西安等腹地城市开通 12 条海铁联运班列,与临沂、济宁等鲁南城市签署《临港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共建 5 个跨省产业合作园区,其中日照——宝鸡“飞地园区”吸引12 家腹地企业入驻,形成“腹地生产、日照出口”模式。交通网络持续完善,董梁高速日照段、瓦日铁路复线等工程竣工后,腹地货物到港运输时间平均缩短 1.5 小时,物流成本降低约12%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也为联动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问题​

尽管初见成效,深层次矛盾仍较突出。一是联动机制不完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度低,缺乏有效协调沟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二是产业协同不足,临港产业与腹地存在同质化竞争,如日照钢铁与山西太钢在高端板材领域重叠度达 45% ,而产业链互补环节仅占 28% ;腹地企业对日照港的依赖多停留在运输层面,2024 年在日照设立的研发、结算等功能性机构不足 30 家,未形成深度融合。三是基础设施有短板,菏泽至日照铁路货运专线等存在运力饱和问题,导致 20% 的腹地货物绕行;多式联运“一单制”覆盖率仅 35% ,信息孤岛未打破,中转效率较国际先进港口低 20%-30% 。四是生态约束凸显,黄河流域生态红线与临港产业扩张存在冲突,跨省生态补偿机制难以落地。

四、国内外成功案例借鉴

鹿特丹港是全球著名的港口城市,其与腹地联动发展模式值得借鉴。鹿特丹港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将港口与欧洲腹地紧密连接,实现了货物的快速运输和高效配送。同时,鹿特丹港注重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等,提升了港口的综合竞争力。此外,政府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港口与腹地联动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海港在与长江经济带腹地联动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港通过加强与腹地城市的合作,建立了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了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同时,上海港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此外,上海港注重科技创新,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港口的智能化水平,

为与腹地联动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这些成功案例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要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加强各方协调合作;二是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三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四是要注重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日照市临港经济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策略

日照市临港经济与腹地联动发展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是实施政府引导与产业协同双轮驱动。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加强产业对接,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实施梯度税收优惠,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同时整体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建设跨区域产业飞地,构建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形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

二是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布局临港经济圈层,以港口为核心构建“1小时产业辐射圈”,重点发展保税物流、离岸贸易等业态。实施 “以港兴市” 战略,培育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服务业,规划港城快速交通廊道,实现港口、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

三是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如建立跨区域人才互认机制,建设智慧物流骨干网,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等。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制度创新的跨区域协作。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联动效率。

四是推动绿色智慧助力经济转型。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临港产业和腹地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联动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建立低碳产业体系,数字赋能工程,构建产业大脑,建设环境监测物联网平台等,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六、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日照市临港经济与黄河流域腹地联动发展的研究,分析了其研究背景、现状、问题,借鉴了国内外成功案例,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未来,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日照市临港经济与腹地联动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研究方面,可进一步深入探讨联动发展的动态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在实践方面,应加强对策略实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策略,确保联动发展取得实效。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日照市临港经济与黄河流域腹地联动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平,张卫国。区域协同发展视角下临港经济与腹地产业的联动机制研究 —— 以日照市为例 [J]. 经济研究导刊,2023 (34): 56-59.

[2] 日照市发改委。日照市临港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 版)[R]. 日照:日照市发改委,2024.

[3] 王衍棣,等。智慧港口建设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 —— 以日照港为例 [J].港口经济,2025 (2): 34-37.

项目基金:2025 年度日照市社科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X2025036)

作者简介:王慧君 女 1986.6 山东临沂 汉族 博士研究生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