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破五唯、立新标”背景下廊坊市科技人才引进与使用的分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赵鹏 董倩 刘延萍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三河 065200

一、研究背景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人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我国正大力推进“破五唯、立新标”的人才评价改革,对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和产业融合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廊坊市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地,区位优势显著,智能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同时,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廊坊市在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渠道模式、服务保障及评估体系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廊坊市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廊坊市科技人才引进与使用的分类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必要性。

二、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要求科技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产业融合能力。结合廊坊市智能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可将科技人才划分为前沿技术研发人才、产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三类。

2.1 前沿技术研发人才评价指标

该类人才评价以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为核心,量化指标包括:顶尖学术期刊论文质量(如影响因子 ⩾10 的论文每篇计 30 分,5 - 10 的每篇计15 分);国际专利申请数量(PCT 专利每项计 10 分,中国发明专利每项计 5分);科研项目级别(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计 50 分,重点项目计 30 分)。定性指标包括:学术同行评价(由 3 名以上院士或长江学者进行匿名评分,满分30 分);科研团队引领作用(团队成员获得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的数量,每人计 5 分)。

2.2 产业创新应用型人才评价指标

以产业贡献和技术应用效果为核心,量化指标包括:新产品经济效益(新产品年销售额每 1000 万元计 10 分,利润每 500 万元计 8 分);生产工艺改进成效(生产效率提升每 5% 计 5 分,成本降低每 3% 计 5 分);行业标准制定(主持制定国家标准计 20 分,行业标准计 10 分)。定性指标包括:企业技术团队评价(由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评分,满分 25 分);市场认可度(产品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的每项计 10 分)。

2.3 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评价指标

以转化成效和社会经济效益为核心,量化指标包括:成果转化销售额(年销售额每 5000 万元计 20 分);带动就业人数(每带动 100 人就业计 5分);技术交易金额(促成的技术交易额每 1000 万元计 10 分)。定性指标包括:合作机构评价(由合作的高校、企业、投资机构评分,满分 20 分);转化模式创新。

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邀请 10 名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得出:前沿技术研发人才的量化指标权重为 70% ,定性为 30% ;产业创新应用型人才量化为 60% ,定性为 40% ;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量化为 65% ,定性为 35% 。

三、评价方法与流程设计

3.1 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适用于指标权重确定,通过将评价目标分解为准则层(如创新能力、产业贡献)和指标层(如论文数量、销售额),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例如,在前沿技术研发人才评价中,“顶尖学术期刊论文质量”的权重经计算为 25% ,“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为 20% 。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处理定性指标的模糊性,如对“学术同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分别对应 0.9、0.7、0.5、0.3 的隶属度,通过模糊矩阵计算得出最终得分。

3.2 评价流程

评价主体由第三方评价机构、2 名以上行业顶尖专家、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其中第三方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数据审核,专家负责学术和技术评价,用人单位负责实际贡献评价。评价周期为每年一次常规评价,当人才取得重大成果(如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时启动特殊评价。评价流程包括:个人申报(提交成果证明材料)→材料审核(第三方机构审核真实性)→专家评价(匿名打分)→综合计分(按权重计算总分)→结果公示(公示期 7 天)→结果反馈与申诉(对结果有异议可在 10 天内申诉,由申诉委员会复核)。

四、廊坊市科技人才引进机制优化策略研究

4.1 政策体系优化

建立“产业导向型政策体系”,需进一步细化产业分类与资金分配标准。针对智能装备产业,重点投向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高端数控机床等关键领域人才,专项基金中 30% 用于引进领军人才, 40% 用于培育青年技术骨干, 30% 用于团队建设;新能源产业专项基金向固态电池研发、光伏储能技术等方向倾斜,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人才团队给予额外 20% 的资金奖励。

4.2 人才引进渠道与方式创新

“京津冀科技人才共享平台”需制定统一的人才资质认证标准,由三地人社、科技部门联合颁发“京津冀科技人才共享证书”,持证人才在三地企业提供服务时可享受同等社保、税收待遇。平台设置人才服务时长银行,企业可通过预存服务费用兑换人才服务时长,累计时长达到 1000 小时的企业可享受平台服务费减免 50% 的优惠。

“产业人才专场直播招聘会”按季度确定主题,如第一季度聚焦智能装备产业,第二季度侧重新能源产业,邀请行业协会专家担任直播嘉宾,解读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设置“云探厂”环节,通过 VR 技术带求职者参观企业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开发简历一键投递功能,直播结束后 24 小时内反馈初筛结果,72 小时内安排线上面试。

4.3 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完善

人才公寓建设采用“政府主导 + 企业代建”模式,市区与县区按 7:3 比例分配建设指标,公寓户型分为 60m2 、 90m2 、120 ㎡三类,分别对应单身人才、双人家庭、多人家庭,配备智能家居系统、共享会议室、健身房等设施。租金动态调整机制,每 2 年根据市场行情重新核定,确保不超过市场价 50% ;对县区人才的 10% 租金补贴直接从财政拨款至公寓运营方,人才仅需支付 45% 的租金。

“人才服务管家”制度实行分级服务,为 A 类人才配备专属管家,提供24 小时响应服务,包括协助办理户口迁移、出入境证件、学术交流签证等;为B 类人才提供每周 1 次的定期回访服务,收集并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

4.4 人才评估与激励机制创新

“股权期权 + 项目分红”制度需规范操作流程,高新技术企业需在公司章程中明确人才股权激励条款,股权期权行权价格不低于授予时公司净资产的80% ;项目分红按项目利润的 15%-20% 提取,其中核心技术人才可分得分红总额的 40% ,团队其他成员按贡献度分配。建立股权交易平台,允许人才在服务满 3 年后通过平台转让部分股权,转让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1] 韩文龙 ,董鑫玮,唐湘 .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与实践路径 [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社科版 ),2024(3): 12-21.

[2] 黄书琴 . 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人才引进机制构建对策研究 [J]. 商场现代化 ,2023(4):117-119

[3] 梁喜,杜嘉倩 . 产学研协同创新下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14):82-84.

[4] 戴科彬,邓婷婷,郑颖美等 . 博士人才引进和就业政策研究 [J]. 中国人事科学,2023(11):27- 33.

[5] 冯会丹 . 人才流动的关键动因及其政策意涵—基于吉林省应届大学毕业生群体的调查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2023.

[6] 李福春 . 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策略 [J]. 商业文化,2021(18):138-139.

2025 年度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破五唯、立新标”背景下廊坊市科技人才引进与使用的分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502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