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会情感学习视域下提升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海燕 黎玉冰

广州增城外国语实验中学

一、引言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初中生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与同学朋友交流分享能缓解青春期的烦恼和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他们能学习沟通技巧、理解他人感受、调节自身行为,从而逐渐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良好人际交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进取精神,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拓展知识面。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学习社交和情感技能的过程。通过社会情感学习,学生们会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拥有同理心并关心他人、有效地解决问题、做出负责的决定、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学生们还会学到如何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这有助于他们处理强烈的情绪和冲动行为。学生们识别他人的情绪和观点,这有助于他们产生同理心并表现出共情。学生们学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用自信的态度交流自己的所需和所想,这能帮助他们与其他学生相处,并从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得到他们需要的帮助,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在社会情感学习理论的视域下,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为帮助学生在 SEL 的框架下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为学校提供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二、初中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交往、沟通。人际关系是世上最复杂而又微妙的东西,人们往往会因为缺乏交往的经验和技巧,不敢和不懂得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去表达自己观点,错误的交流方式也会成为交往的阻碍,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他们渴望与人沟通交流,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尊重和平等的交流,同时拥有强烈的自尊心。经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总结我校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初中生由于年级和性别的差异,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全面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熟的过渡期,思想会有些幼稚和叛逆,情绪波动较大。仅凭个人主观印象判断人际交往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具体影响,期待在同龄人交际圈内提高自身能力,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当他们出现人际交往的问题,他们不愿向经验丰富的家长或老师倾述和请教。初在生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全面的原因有:一是他们的生活经历比较单一,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太会处理在具体生活中出现的交往问题。二是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不足,不能很好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因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双方了解大家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学习别人的优点,避免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有和谐的人际交往。

(二)初中生生源地会让他们对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

生源地在城镇的学生,成长于信息丰富、文化多元的环境,社交机会多,接触各类人群广,往往能较快适应新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自信开朗,善于表达观点和想法,能较好地处理复杂人际关系。但也可能因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缺乏对他人困境的共情能力。农村生源的学生,成长环境相对封闭、单一,社交范围有限,在人际交往中可能较为腼腆、内敛,面对新环境和新人群时会有些紧张和不自在,表达和沟通能力相对较弱。不过,他们通常更加真诚、质朴,重情重义。

(三)是否担任过班干部。

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通常具有一定优势。在组织班级活动、协调同学关系等过程中,他们锻炼了沟通能力,能更清晰准确地表达想法,也能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同时,处理班级事务的经历使其具备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面对同学间矛盾时能冷静应对、妥善处理,赢得同学信任,进而拓展人脉,建立更广泛且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而未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相对缺乏这些锻炼机会。在集体活动中可能不够积极主动,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会表现出腼腆、不自信,不太擅长主动发起交流或承担组织协调工作,人脉拓展相对较慢。

(四)初中生父母的婚姻情况

父母的婚姻情况也是影响孩子人际交往的一个因素。和谐婚姻家庭:父母婚姻和谐稳定,能为孩子营造充满爱与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内心安全感充足,更愿意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自信、开朗。

婚姻冲突家庭:父母频繁争吵、冷战甚至发生肢体冲突,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内心缺乏安全感。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敏感、多疑,难以信任他人。比如,在与同学相处时,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怀疑对方对自己有恶意,从而影响友谊的建立和发展。

三、社会情感学习理论可提升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情感学习(SEL)理论以 CASEL 框架为核心,通过系统培养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及负责任决策五大核心能力,为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关注情感认知,更强调情感管理与社会互动的实践应用,契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其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挑战。

(一)自我意识与情感管理:奠定人际交往基础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常因情绪波动影响人际关系。SEL 理论通过“自我意识”训练,帮助学生识别情绪信号,理解情绪产生机制。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引入情绪日志记录法,引导学生分析情绪触发场景,逐步形成对自身情感状态的清晰认知。同时,“自我管理”能力训练聚焦于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法、正念冥想等,帮助学生在冲突情境中保持冷静。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帮助学生减少一些冲动的行为。

(二)、社会意识与同理心培养:突破人际交往障碍

初中生同伴关系需求强烈,但文化背景差异常导致误解。SEL 理论中的“社会意识”强调跨文化共情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沉浸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群体的行为逻辑。例如,在历史课中引入“多元文化视角讨论”,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实证研究表明,接受系统社会意识训练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倾听他人观点的比例提高 35% ,冲突解决效率提升 28% 。这种能力迁移至现实社交场景,显著增强了初中生对复杂人际关系的适应力。

( 三)、人际关系技能与决策能力:构建高质量社交网络

初中生正处于社交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当下的情绪状态,更会塑造未来的社交模式。在人际关系技能方面,要学会主动交流。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小组讨论,主动和同学打招呼、聊天,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能认真倾听他人观点,给予积极回应,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同时,保持真诚友善,不背后议论他人,遇到矛盾时冷静沟通、换位思考,以宽容之心化解冲突。

在决策能力上,面对选择时,先明确目标,比如选兴趣班,思考自己是想提升技能还是放松娱乐。接着收集信息,了解不同选项的优缺点,可向老师、家长或有经验的同学请教。然后列出利弊清单,权衡后做出决定。做出决定后要勇于承担结果,无论是好是坏,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逐步提升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社会情感学习理论通过系统化能力培养,可为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将抽象的情感认知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改变,使初中生在掌握社交技巧的同时,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调节与社会责任感。同时,稳定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健康的身心的发展,健康的身心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做负责任的正确决定。